肩關節功能障礙評估和手法治療:改善攣縮 緩解疼痛 恢復關節功
作 者:(日)赤羽根良和 編 謝地 譯
出 版 社: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2年08月01日
頁 數:224
裝 幀:平裝
ISBN:9787571422325
編輯推薦
暢銷日本10餘年,長居日亞康復分類榜前10,萬千讀者信賴的高口碑佳作 國內一線肌骨康復專家傾心翻譯 聚焦肩關節功能障礙,以獨特視角解析疼痛根源 高效評估+手法治療→告別疼痛,恢復關節功能
內容簡介
本書總結了肩關節功能障礙(尤其是肩關節攣縮)的評估方法和治療策略。準確辨別軟組織攣縮在臨床實際工作中是非常困難的。為了幫助物理治療師準確辨別引起攣縮的因素(肌肉、韌帶、關節囊)並進行治療,本書對肩關節攣縮的評估和運動治療方法做了詳細的講解。
作者介紹
(日)赤羽根良和 編 謝地 譯
謝地,日本國立廣島大學博士,廣州體育學院副教授、博士生導師、康復治療師。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基金1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1項,山東省重點研發項目1項。獲得專利10項,發表論文30餘篇,其中SCI 8篇。主編、副主編、參編、翻譯圖書多部。擅長骨、關節、軟組織損傷與修復,特別是骨外科手術、運動損傷後的康復,運動員的賽前損傷預防,賽中及賽后的損傷處理。
目錄
第1章 肩關節的基礎知識
1.1 肩關節複合體
1.1.1 基本結構
1.1.2 解剖學關節
1.1.3 功能學關節
1.1.4 肩袖疏鬆部周圍的解剖
1.2 肩關節運動和肩關節特有的肢位
1.2.1 肩關節的運動方向和旋轉運動肢位
1.2.2 零位
1.3 盂肱關節的穩定性結構
1.3.1 靜態穩定性結構
1.3.2 動態穩定性結構
1.4 第2肩關節
1.4.1 肩關節外展時大結節的運動軌跡
1.4.2 第2肩關節的功能
1.5 肩關節外展時關節盂內肱骨頭的移位
1.6 肩胛胸廓關節的功能
1.6.1 固定肩胛骨
1.6.2 增大肩關節的活動度
1.6.3 增強肩關節的肌力
1.6.4 盂肱節律
第2章 肩關節攣縮的評估
2.1 問診
2.1.1 疼痛產生的時期
2.1.2 疼痛產生的主要因素
2.1.3 疼痛部位的指示方法
2.1.4 發現疼痛部位
2.2 視診
2.2.1 從前面視診
2.2.2 從側面視診
2.2.3 從後面視診
2.2.4 從上面視診
2.3 觸診
2.3.1 觸診技術的要點
2.3.2 臨床評估中壓痛的意義
第3章 肩關節攣縮的治療思路
3.1 關節攣縮與疼痛的關係
3.1.1 攣縮性運動障礙
3.1.2 疼痛性運動障礙
3.2 關節攣縮與肌力低下的關係
3.2.1 活動度受限
3.2.2 非生理性關節運動的影響
3.3 穩定的關節運動
3.3.1 穩定的關節的概念
3.3.2 不穩定的關節的概念
第4章 肌肉攣縮與肌肉短縮
4.1 肌肉攣縮的生理機制
4.2 肌肉短縮的生理機制
4.3 肌肉攣縮、肌肉短縮的鑑別
4.3.1 有無壓痛
4.3.2 伸展位和鬆弛位的肌肉緊張度
4.3.3 有無肌力低下和等長收縮時的疼痛
4.4 肌肉攣縮、肌肉短縮的運動治療
4.4.1 反复性等長收縮的生理機制
4.4.2 反复性等長收縮的臨床應用
第5章 肌肉因素引起的肩關節攣縮
5.1 肌肉攣縮評估的基礎知識
5.1.1 肌肉的作用
5.1.2 肌肉壓痛的評估
5.1.3 肌肉的牽伸試驗
5.2 構成肩關節肌肉的功能解剖和評估方法
5.2.1 岡上肌
5.2.2 岡下肌
5.2.3 小圓肌
5.2.4 肩胛下肌
5.2.5 大圓肌
5.2.6 背闊肌
5.2.7 三角肌(前部纖維、中部纖維、後部纖維)
5.2.8 胸大肌
5.2.9 肱二頭肌
5.2.10 喙肱肌
5.2.11 肱三頭肌長頭
5.3 運動治療
5.3.1 岡上肌
5.3.2 岡下肌
5.3.3 小圓肌
5.3.4 肩胛下肌
5.3.5 大圓肌
5.3.6 背闊肌
5.3.7 三角肌
5.3.8 胸大肌
5.3.9 肱二頭肌
5.3.10 喙肱肌
5.3.11 肱三頭肌長頭
第6章 肩關節上方支持組織粘連引起的肩關節攣縮
6.1 肩關節上方支持組織粘連及其臨床特徵
6.1.1 喙肩弓下組織的粘連及其臨床特徵
6.1.2 肩袖疏鬆部(喙肱韌帶)周圍組織的粘連及其臨床特徵
6.1.3 肱二頭肌長頭肌腱周圍組織的粘連及其臨床特徵
6.2 肩關節上方支持組織粘連的評估方法
6.2.1 特徵性姿勢和肩胛骨的評估方法
6.2.2 上方支持組織的牽伸試驗
6.2.3 夜間痛的臨床評估
6.3 運動治療
6.3.1 上方支持組織粘連的運動治療的臨床思路
6.3.2 肩袖與肩峰下滑囊粘連的剝離
6.3.3 肩袖疏鬆部(喙肱韌帶)攣縮的牽伸方法
第7章 關節囊韌帶引起的肩關節攣縮
7.1 關節囊韌帶的功能解剖
7.1.1 靜態穩定性結構的伸展肢位及其功能
7.1.2 關節內壓和盂肱關節的功能
7.1.3 斜向平移理論
7.2 關節囊韌帶攣縮的評估方法
7.2.1 前上部關節囊、盂肱上韌帶(SGHL)、喙肱韌帶(CHL)的牽伸試驗
7.2.2 前部關節囊、盂肱中韌帶(MGHL)的牽伸試驗
7.2.3 前下部關節囊、盂肱下韌帶前束(AIGHL)的牽伸試驗
7.2.4 後上部關節囊的牽伸試驗
7.2.5 後部關節囊的牽伸試驗
7.2.6 後下部關節囊、盂肱下韌帶後束(PIGHL)的牽伸試驗
7.3 運動治療
7.3.1 前上部關節囊、SGHL、CHL的牽伸方法
7.3.2 前部關節囊、MGHL和前下部關節囊、AIGHL的牽伸方法
7.3.3 後上部關節囊的牽伸方法
7.3.4 後部關節囊的牽伸方法
7.3.5 後下部關節囊、PIGHL的牽伸方法
7.3.6 腋囊的牽伸方法
第8章 肩胛帶功能不全與肩關節攣縮的關係
8.1 肩胛帶周圍肌肉的功能解剖和壓痛的觸診方法
8.1.1 斜方肌
8.1.2 前鋸肌
8.1.3 菱形肌
8.1.4 肩胛提肌
8.1.5 胸小肌
8.2 肩胛胸廓關節功能低下
8.2.1 肩胛帶的功能障礙與肩峰下撞擊綜合徵的相關性
8.2.2 肩胛帶的位置不良及異常運動與胸廓出口綜合徵的相關性
8.3 肩胛帶周圍攣縮的評估
8.4 運動治療
8.4.1 肩胛骨周圍肌肉的治療
8.4.2 肩胛骨周圍韌帶的治療
附錄:各旋轉肢位下旋轉
膝關節功能障礙評估和手法治療:改善攣縮 緩解疼痛 恢復關節功
作 者:(日)橋本貴幸 編 馬玉寶,謝地 譯
出 版 社: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2年08月01日
頁 數:240
裝 幀:平裝
ISBN:9787571422332
內容簡介
本書強調“易於理解”和“詳細說明”,內容可以簡單歸納為3點:功能性解剖、屈曲受限、伸展受限。本書介紹的針對膝關節攣縮的手法治療包括軟組織(如皮膚、皮下組織、肌肉、韌帶、關節囊等)的評估,腫脹、水腫的干預,疼痛的評估,活動度的評估,改善肌肉萎縮及增強肌力的方法;本書還展示了關節活動受限的病理狀態,同時也記錄了關節活動受限的物理治療方法。治療攣縮只用普通方法是不行的,儘管這些方法也有助於攣縮的改善。此外,雖然本書的內容主要針對治療,但在實際的臨床工作中將其應用在預防上可以減少攣縮的發生。
作者介紹
(日)橋本貴幸 編 馬玉寶,謝地 譯
馬玉寶,日本國立廣島大學理學療法學博士(RPT,PhD),現任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康復醫院肌骨康復中心主任助理,瀋陽體育學院運動康復治療學外聘碩士研究生導師,副教授。曾在日本廣島市江波骨外科康復診所工作6年餘,2015年底開始在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康復醫院工作至今。已發表SCI、國際會議報導及中文核心文章30餘篇,主編、副主編、參編、翻譯圖書10餘部。擅長骨外科手術後的身體功能評估與康復治療,運動損傷預防及損傷後的康復治療。謝地,日本國立廣島大學博士,廣州體育學院副教授、博士生導師、康復治療師。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基金1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1項,山東省重點研發項目1項。獲得專利......
目錄
第1章 關節攣縮的基礎知識
1.攣縮
2.根據病變部位分類
3.攣縮的運動治療
4.攣縮運動治療的注意事項
第2章 膝關節的功能解剖
1.膝關節的關節活動度
2.膝關節的結構
3.運動學、生物力學
4.下肢的排列
5.肌肉
6.韌帶和支持帶
7.半月板
8.關節囊
9.脂肪墊
第3章 腫脹、水腫的干預
1.炎症、腫脹、水腫、粘連
2.冰敷
3.皮膚、皮下組織的治療
4.腫脹、水腫的干預方法
第4章 膝關節屈曲受限的評估和治療
1.膝關節屈曲受限的主要原因
2.膝關節屈曲受限的注意事項
3.皮膚、皮下組織的評估和治療
4.肌肉的評估和治療
5.內側副韌帶的評估與治療
6.髕支持帶的評估和治療
7.髕上囊的評估和治療
8.脂肪墊的評估和治療
9.膕窩疼痛( 後方擠壓) 的評估和治療
10.屈曲受限的角度
第5 章 膝關節伸展受限的評估和治療
1.膝關節伸展受限的主要原因
2.膝關節伸展受限的危害
3.膝關節伸展活動度的測定方法
4.皮膚和皮下組織的評估與治療
5.肌肉的評估和治療
6.韌帶的評估與治療
7.後方關節囊的評估與治療
8.半月板前方撞擊的評估和治療
9.關於膝關節伸展伴隨膕窩處疼痛的相關解釋說明
第6 章 病例
病例1
病例2
病例3
病例4
病例5
病例6
病例7
病例8
病例9
病例10
......
本書強調“易於理解”和“詳細說明”,內容可以簡單歸納為3 點:功能性解剖、屈曲受限、伸展受限。本書介紹的針對膝關節攣縮的手法治療包括軟組織(如皮膚、皮下組織、肌肉、韌帶、關節囊等)的評估,腫脹、水腫的干預,疼痛的評估,活動度的評估,改善肌肉萎縮及增強肌力的方法;本書還展示了關節活動受限的病理狀態,同時也記錄了關節活動受限的物理治療方法。治療攣縮只用普通方法是不行的,儘管這些方法也有助於攣縮的改善。此外,雖然本書的內容主要針對治療,但在實際的臨床工作中將其應用在預防上可以減少攣縮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