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氣的力量 中醫元氣神機法 醫案與醫理
作 者:張東 著
出 版 社:世界圖書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20年08月01日
頁 數:244
裝 幀:平裝
ISBN:9787519270148
內容簡介
中醫元氣神機法是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張東主任醫師根據《道德經》《周易》《黃帝內經》理論,探索出的一條“新”思路,即不以疾病為中心,從元氣著眼,從恢復健康入手,治療疾病,並依此創立出“歸一飲”“觀复湯”兩個基本方劑,分調陰陽,修復元氣。元氣神機法孕育十餘年,經過無數臨床實踐均獲良效。本書以此為依據,收集了各位名家運用元氣神機法治療各種臨床病症的病案及經驗,病種涉及各科,但均圍繞修復人體元氣這一主線;此外以問答形式論述了中醫理論的醫理、醫源,並收集了各位名家運用經方的醫案;脈診篇記敘了作者在學習脈診中的體會和經驗。
作者簡介
張東 著
張東,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心血管科主任醫師,醫學博士,名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繼承人,師承翁維良教授。因勤求中醫之源,遂至靈素,仍多疑惑,繼尋先秦諸子,又探黃老周易之學,競豁然開朗,別有洞天。遂立元氣無為為本,於天根、月窟處立歸一、觀复二方,驗之臨床,得佳效。 “為往聖繼絕學”,吾輩自應志於此。
目錄
●第一章 元氣種機法醫案
高血壓 張東 劉星辰
血脂奇高 張東
房室傳導阻滯、早搏 張東
頑固性口腔潰瘍 張東
胸痛憋悶 張東 劉星辰
鄉發性霰粒腫 張東 劉星辰
全身皮疹 張東 張芳芬
牛皮癬 張東 王金蘭
腦梗後遺症 張芳芬
頑固濕疹 張芳芬
過敏性鼻炎 張芳芬
芾狀皰疹並發症 張芳芬
斑 禿 張芳芬
急性面部水腫 張芳芬
頸椎病 張芳芬
心悸胸悶 張芳芬
口乾、蛋白尿 姜玉娟
肺癌發熱 姜玉娟
壺腹周圍癌伴黃疸 姜玉娟
銀眉病、紅斑狼瘡 姜玉娟
癌症疼痛 於志勇
肝癌腹水 於志勇
齲 漏 於志勇
狂 躁 於志勇
眩 暈 於志勇
全身關節腫脹疼痛 於志勇
早 洩 許鵬飛
肺癌咯血 許鵬飛
全身乏力 許鵬飛
結腸癌轉移發熱 許鵬飛
閉 經 許鵬飛
特異性皮炎 張萍
急性腸梗阻 張萍
小兒反复咳嗽 張萍
環形紅斑 楊虹婕
頭痛伴白癜鳳 楊虹婕
痛 風 李斌
類風濕關節炎 李斌
先天陸肺動脈高壓 林勝輝
病態竇房結綜合徵 林勝輝
難治性不孕症 宋宜寧
過敏性疾病 張默
肛周濕疹 葉宇飛
鄉發性肌炎 黃琰
卵巢癌腹水 王濤
為後語 張東
第二章 經方醫案
導 語 張東
真菌性角膜炎 張東
白頭翁湯何以治陽強 張東
大汗不止 張東 張默
化療後鼻衄、口乾 張芳芬
急性喑啞 張芳芬
全身鄉發性牛皮癬 張芳芬
第三章 元氣種機法醫理
中醫創新能跳出《傷寒論》嗎?張芳芬
中國有本超過《聖經》的書 張芳芬
元氣神機法療效是快還是慢?張東
附子會調光人的腎氣嗎?張東
附子是興奮劑嗎?張東
篇後語 張東
第四章 中醫思維與學習路徑
治病效如桴鼓是你的追求嗎?張東
這麼鄉中醫流派我應該學哪個?張東
中醫一 一 中正之醫 張東
陽主陰從還是陰陽平衡?張東
補陰藥到底是怎樣補陰的?張東
中醫沒有真正的補氣藥 張東
中醫的“獨孤九 劍” 張東
如何應“象”開方? ——中醫處方的不言之密 張芳芬
中醫思維是“象思維”還是“氣象思維” 張芳芬
《山海經》——中醫萌芽之沃土 張芳芬
學中醫有無捷徑? ——一名青年中醫師的學習經歷
少陰病為何多次提及咽痛?咽痛一定是上火嗎
《傷寒論》中的炙甘草與今人所用的炙甘草是不同的 張芳芬
疾病反復發作是好事還是壞事?張芳芬
第五章 中醫爭鳴
學中醫有沒有“快餐”? ——經方方證派的得與失 張東
關於中西醫之爭 吳醫師說的對嗎?張東
吳醫師說的“落後的中醫”到底是什麼?張東
中醫與西醫有多大差別? “氣”與“器”見分曉
科學與時俱進 為什麼中醫卻祟古? ——疑惑與恃論 張東
如何評價一名中醫師的水平?張東
第六章 脈診篇
導語:何謂先秦脈法?張東
脈診可以預測疾病、生死嗎?張東
古中醫大師的“必殺技”——脈診 張芳芬
扁鵲脈診有多神奇脈診到底診什麼?張芳芬
病機茫茫脈中求 劉偉
學脈診的感悟 張芳芬
疾病分類索引
參編者簡介
後記
元氣神機:先秦中醫之道
作 者:張東 著 著
出 版 社:世界圖書出版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
出版日期:2016年05月01日
頁 數:194
裝 幀:平裝
ISBN:9787519209872
內容簡介
《周易》《道德經》隱藏了讓元氣無為的方法,即讓人體之“萬物”歸於陰陽,讓陰陽歸於一,《黃帝內經》雲: “揆度奇恆,道在於一。”一即元氣。
張東編寫的《元氣神機(先秦中醫之道)》以《道德經》《周易》《黃帝內經》為宗,為中醫探索出一條“新”的思路――不以疾病為中心,從元氣著眼,從恢復健康入手,治療疾病。 “無問其病,以平為期”正是此意。依此創立的“歸一飲”“觀复湯”二方,分調陰陽,修復元氣,驗之臨床,療效甚佳,達到了“不戰而屈人之兵”“無為而無不為”的境界。
目錄
●上編 方與案
第一章 歸一與觀复
第一節 四逆湯真義
第二節 歸一飲
第三節 觀复湯
第二章 作者醫案
下編 立論與實踐
第一章 《道德經》與中醫
第一節 《道德經》之道可道
第二節 《道德經》之道生一
第三節 《道德經》之無為
第四節 元氣
第五節 沖氣以為和
第六節 天下利器與大製不割
第七節 虛其心不尚賢
第八節 兵者不祥之器
第九節 上醫與上士
第二章 《周易》與中醫
第一節 圓運動與五行、八卦
第二節 後天而奉天時
第三節 先天元氣
第四節 兩個圓心
第五節 命門與腎
第六節 神機――天根與月窟
第七節 正圓歸一
第三章 道與術
第一節 中藥與先天、後天
第二節 歸一飲與觀复湯的應用原則
第三節 五個問題
第四節 養生與治療
第五節 理想與現實
第六節 無代化,無違時
第四章 學生醫案
第一節 張萍醫案
第二節 宋宜寧醫案
第三節 張芳芬醫案
後記
道生醫:中醫的頂層理論
出版社:世界圖書西安
版次:1
出版時間:2023年03月
開本:16
作者:張東
頁數:294
ISBN編碼9787519289195
內容介紹
為什麼中醫要分臟腑?為什麼非要是五臟和六腑?三焦、膽為什麼是少陽?膽為什麼主決斷?心包到底是什麼?手足十二經相配的原理是什麼?中醫的五臟六腑是解剖的五臟六腑嗎?如果不是,為什麼《黃帝內經》詳細記載了五臟六腑的大小、尺寸、重量等?為什麼五臟唯獨腎有兩個,左為腎,右為命門?這個腎指的是解剖的腎嗎?如果是,為什麼不說肺有兩個?命門到底在哪? 《黃帝內經》為什麼說目為命門?萬物都有五行,合理嗎?為什麼土克水、水克火?火不能克水嗎?反過來不說克只說侮,為什麼?金生水就是金屬化為液體嗎?為什麼心主神、肝臟血、腎主生殖?為什麼心與小腸相表裡、肺與大腸相表裡?如果我們不明白這些,我們何以真正明白中醫呢?不真正明白中醫,何談繼承、創新、結合呢? 《黃帝內經》不只有中醫基礎理論,更是中醫的頂層設計,我們稱之為中醫的頂層理論,但《黃帝內經》只說了這些理論是什麼,卻沒有說為什麼,即中醫理論的建構原理是什麼?建構思維是什麼?中醫理論頂層設計的核心是什麼,這就是先秦中醫之道系列之三——《道生醫:中醫的頂層理論》的主要內容。
中醫理論的根源和形成一直是人們探究的熱點,本書中,張東博士回溯了中華文化中圜道、太極中和、天地之心之核心思想,闡釋中國古人的思維方式——象意思維,以及古人如何應用這一思維建立了氣、陰陽、五行和藏象的思想,進一步探討了五行的起源、本質,通過分析中國古人如何以天地之道、先天八卦、後天八卦建立中醫的三陰三陽、十二經絡及五味系統,從而探索中醫頂層理論的框架。
本書圖文並茂,是一本嚴謹的學術著作,作者抽絲剝繭地闡述了中醫源自中華傳統文化,中華傳統文化是中醫的靈魂,為溯源中醫理論的形成提供了自己的見解。
本書作者通過回溯中華文化中圜道、太極中和、天地之心之核心思想,闡釋了中國古人的思維方式——象意思維,以及古人如何應用這一思維建立了氣、陰陽、五行和藏象的思想,深層次探討了五行的起源、本質,通過分析中國古人如何以天地之道、先天八卦、後天八卦建立中醫的三陰三陽、十二經絡及五味系統,探索了中醫頂層理論的框架。本學術著作逐層說明了中醫出自中華傳統文化,中華傳統文化是中醫的靈魂,為溯源中醫理論的形成提供了佐證。
目錄
導論
中醫究竟是什麼?
《劍橋醫學史》
不同的圖景世界
不戰而屈人之兵
世界醫學的損失
中醫的頂層理論
廢醫存驗
中醫的頂層理論
中醫理論研究九步法
正面九步法
反面九步法
第一篇中醫之圓天地之心太極中和
中醫之圓
太極圜道
雲水太極
萬物皆有圜道
天地之心
殷商的玄鳥
玄之色
玄武與命門
玄之又玄
復卦——天地之心
玄酒與大音
太極中和
太極
環中無為
太極之眼與天根月窟
中和之醫
中醫的健康觀
胃氣中和
胃氣與圓心
脾氣和胃氣
真臟脈
太一生水與天人相應
太一生水「本資訊為台灣高等教育 出版社露天賣 場所有,請前往本社賣場訂購,商用複製必究。」
元氣、太極與中和
中醫的核心
天人相應
第二篇中醫之源一象意、五行、臟象
象與意——中國古人的思維
象意思維
乾卦的象與意
得意忘象
氣與陰陽
五行的象與意
廢止五行
五行的本質
五行相剋之理
克即是生——進化之路
殷商之「五」
羲與和
五行的終極之源
圭表之中
五行——圜道的控制中心
臟象之意
心思與腦
中醫解剖學
五行之天人觀
臟象本質
五臟之臟象
應象與比類
取像比類
天才的類比系統
第三篇中醫之源二三陰三陽、八卦、五味
「六」與三陰三陽
「六」之象與意
立體的三陰三陽
五六的天地之意
天圓地方
生數與成數
五臟六腑——天地之道
八與經絡
八等於五
中之化
朱熹之問
五味生成與先後天五行
五味與先天五行
五味與後天五行
五味的天地之道
對待與流行的時空之道
第四篇中醫之源三《難經》續
神
精氣神
形氣神
人體的天地之心——命門
命門在哪?
命門??生生不息之門
命門與腎
目與命門
神闕與腎間動氣
七節 與小心
七與圜道
父母與小心
三焦—一無形的圜道
水火之路
三焦與腠理
水穀之道路
三焦與五苓散
心包與膀胱
神之臣使
膀胱與巨陽
膽之決斷
膽為何意?
凡十一臟取決於膽
膽寒與溫膽湯
少陽——生機乍現
少陽為樞
少陽主骨
君火、相火及太陽寒水
君火以明,相火以位
為何有兩個火?
為何太陽配寒水?
第五篇中醫之元中醫三論先秦中醫
中醫元氣論
元氣即一
人之元氣
太極中和——後天元氣
中醫人體發生論
三生萬物
陰昇陽降還是陽升陰降
中醫病證論
中醫證的本質
中醫療效可重複嗎?
五臟六腑皆能令人咳
生生之道——先天學與後天學
儒家與道家
顛倒與順逆
《太極圖說》
中醫的先天學與後天學
先秦中醫
中醫發展的四個階段
先秦脈法——脈診之不傳久矣
先秦脈法與後世脈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