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這是繼《道教手印研究》之後的另一部探索道教文化的新著,二者可稱姊妹篇。 作者透過十餘年的蒐集訪問,在著名哲學家唐明邦教授(武漢大學哲學系)指導下完成這一新課題。 書中從道教章表文化、符篆文化、印篆文化三個面向研究道教神秘文化以及其與傳統文化之間的相互影響,見解頗新。
道教章表文化是道教齋醮文化中的瑰寶。 作者從原始宗教信仰、原始祭祀風尚、道教科儀等多方面加以探討,給人們展示了道教章表文化的多姿風采。
道教符篆文化的形成與發展受到傳統文化藝術的多途徑、多形式影響。 其中也蘊含道教貴生重生,嚮往太平、熱愛和平,崇尚醫學保健等思想;道教符篆文化中的書法與繪畫皆有獨到的藝術魅力及理論思想;更甚者道教符篆文化的起源可遠及 漢字的形成,對此作者皆做了深入的論證。 受道教符篆文化正面影響的印篆文化,更是絢麗多彩,觀此書定能一飽眼福。
作者近十餘年尋訪了許多高道,收集了由清末至當代《道藏》、《道教輯要》及《藏外道書》未收錄的道教章表符篆文化。 許多為老道長們秘而不傳的絕世孤本,面臨嚴重失傳絕蹟的危險,作者經過多方耐心調查、蒐集、整理,搶救了這一寶貴文化遺產,為研究由清末至當代一百五十多 年間道教章表符篆文化提供了寶貴的第一手資料。 從中我們可以了解這個歷史階段道教齋醮科儀、道教文化傳播方式、道教文學以及道人們的文化素養、精神面貌。 其意義與價值是不言而喻的。
序
大道也者,乃天地玄宗,萬氣本根。 而三界內外,唯道獨尊。 賦諸與人,在內為靈性,為神魂。 在外為德行。 其靈性靈明虛靜,萬類皆鑒。 其神魂,剛健純貞,無所不克,其德行素樸真誠,可威鎮江山,統禦群生。 其性神因後天情慾所擾,不能全其功,其德行因外物所觸,不得體其用。 而上古有離塵去欲,而體其功用者有之。 如《莊子·逍遙遊》曾有這樣的記載︰「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其神凝,使物不疵癘,而年谷熟,之人也,物莫之傷 。大浸稽天,而不溺。大旱金石流,土山焦,而不熱。是其塵垢秕糠,將猶陶鑄堯舜者也。」既此,人們將後天的情慾蕩滌幹淨,再不被 物象會,保持本來的天然德行,其神功妙用,不可言詰,不可意索,其文字更不得盡其理。 能使鬼妖喪膽,精怪忘形,斬妖縛魔,保命護身。 既此,如何將人的這些功能集聚調動發揮呢?故我教先祖,智慧高潔,洞觀物礙,入眾妙門,通神達靈,將人身潛藏的神功妙用,締造出的“符”“ 咒”“訣”三者,可以起到此作用。 故書不盡言,言不盡意,然則這種神奇之功用,用文字及言語是表達不盡的。 任宗權道長通過多年虔心修持,為了進一步發掘這一文化之精神,尋師訪友,加之在典經籍的科儀中蒐集,先後兩次撰著成書,不但能丕振玄風,且將我先祖遺留 下的這一神妙珍貴的產物在今世發揚光大,今草為序,以待來哲。
目錄
序一
序二
序三
緒論 道教齋醮科儀文化內涵
第一節 上古祭禮樂與道教齋醮科儀
一、原始祭祀文化來自原始自然崇拜與靈魂信仰
二、夏商頻繁的祭祀活動是西周禮樂文化形成的基礎
三、先秦祭祀遺風與《禮樂》思想
第二節 道教齋醮科儀的形成與歷史發展
一、早期道教齋醮科儀的形成
二、唐宋元明時期道教齋醮走向興盛
第一章 道教青詞文化
第一節 青詞與古代祭歌
第二節 青詞與顴文
一、早期顴文與道教的纂經運動
二、唐宋顴文與道教青詞的形成
三、元明清顴文與道教青詞
第三節 道教青詞的文學特色
一、青詞受道教經典中顴文風格的影響
二、道教齋醮科儀中的顴文特色是音詞文風的方向
三、道教青詞及青詞詩的文學特色
第二章 道教符祭文化
第一節 從符文化談漢字的起源
一、文字是語言表達能力的延伸
二、從思維、符號與文化談符與文字的淵源
三、道經中關於符文化起源之說
第二節 符文化中的圖騰崇拜痕跡
第三節 符文化中原始的靈魂信仰
一、用紅色書符是原始靈魂不死信仰的遺傳
二、道符的攝魂招魂度魂功能
第四節 道教符文化的宗教內涵
第五節 道教齋醮中的符文化
一、道教齋醮科儀中關於書符的各種行持
二、道教齋醮科儀中關於壇場用符的規定
三、道教醮壇法物用符
四、道教符法的各種功能
第六節 道教符文化與書畫藝術
一、道教符文化與書法藝術
二、道教符文化與繪畫藝術
第三章 道教咒語文化
第一節 咒證的形成及其驅使性
第二節 咒與道教齋醮文化
第三節 道教持戒與內修持咒
第四節 道教符(竹錄)與咒語
第五節 道教持咒的四種形式
第四章 道教條印文化
第一節 道教篆印探源
第二節 道教篆印的功能
第三節 關於道教造印的幾個問題
第四節 形色各異的道教印篆
第五章 道教章函文化
第一節 道教醮儀降真致聖思想
第二節 道教章函理論
第三節 道教章函的各種文式
第四節 現通行全真章函文式
第六章 道教齋醮壇場用聯
第一節 道教齋醮用聯有幾種重要功能
第二節 道教壇場常用聯選錄
附錄 清末至當代著名道教青詞章表專家
參考書目
後記
內容簡介
由張振國、吳忠正著的《道教符咒大觀》收入有代表性的道教咒語,逐條講解,並配以符圖作為插圖。 道教咒語是道教徒用來自我勉勵、祝告神靈、召神遣將、書府符演法以及修煉者用於存想、指導修煉的口訣,大多由韻文構成。 咒語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化現象,歷史綿長,內容豐富,影響力猶存。
目錄
序言 袁志鴻
弁言 張振國 吳忠正
一、凈心神咒
二、凈口神咒
三、凈口咒
四、凈身神咒
五、凈身咒
六、天皇咒
七、觀音密咒
八、水精咒
九、日君咒
十、五方衛靈咒
十一、澡穢除兇七房祝法
十二、三元八節朝隱祝
十三、安魂魄咒
十四、修行咒詛訣
十五、拂魔咒
十六、金仙內法咒
十七、按天庭法
十八、服霧法
十九、凈天地解穢咒
二十、服五神符咒
二十一、藏魂入鬥咒
二十二、飛神咒
二十三、日魂咒
二十四、月魄咒
二十五、信符心咒
二十六、會雷神咒
二十七、制魔咒
二十八、復神咒
二十九、總召咒
三十、太靈九宮咒
三十一、坐煉咒
三十二、坐煉咒
三十三、密召咒
三十四、化形咒
三十五、七星鬥咒
三十六、集神咒
三十七、通神咒
……
六十甲子太歲上下符
雷部三十六天君(天將)符
辰州符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