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單

佛陀的容顏 + 解讀敦煌 佛陀的本生因緣故事 2冊
NT$ 1480  

佛陀的容顏 + 解讀敦煌 佛陀的本生因緣故事 2冊

免郵費 貨到付款 七天鑒賞期

內容提要:

這是一本只聚焦於佛陀 的頭部,看佛陀的“臉”書。

    細數佛陀造像如何多頭並 進,輾轉向東,又因族群 的遷徙、歷史的際遇、環 境的差異、觀念的嬗替, 而持續演進,臻於 。

     作者李惠東身為雕塑藝 術界的專家,卻脫掉了專 業學術的艱深外衣,以生 動的文字和圖像註解佛像 容顏的演變,是一本能夠 讓我們快速理解、記憶並 掌握方法的“入對門”的專業 普及讀物。其中不僅有大 量 手的視覺資料,還 有源於作者教學與學術的 獨到見解。

    

......



目錄:

章 貴霜:外來者的推動

佛陀造像並不是和佛教一起產生的

釋迦牟尼是覺悟者,並不自認為是神,所以早期並不流行佛像

“統治術”的需求,使佛教的傳播逐漸演化成像教的模式

早的佛陀造像並不是佛陀的老鄉塑造的,竟然出自“中國人”之手

當外來統治者要利用佛教證明“王權神授”,釋迦牟尼也被變成了神

貴霜統治者看中了“轉輪王”的說法,宣稱自己是佛陀在俗世的化身

對於大字不識的信眾來說,造像和圖畫是 佳的傳播手段

貴霜肩負佛像傳播的大任,因為它地處東西方交流的十字路口

貴霜的兩大造像中心:犍陀羅、秣菟羅

犍陀羅風格:長著希臘人面孔的佛陀

貴霜人欣然接納了亞歷山大的饋贈

為什麼是希臘風格,而不是月氏風格

為什麼是佛教,而不是婆羅門教

佛教造像 先產生於犍陀羅

犍陀羅,這張臉有希臘血統,但又不是希臘臉

犍陀羅風格造像的分支——“水升火熱”的迦畢試

佛陀造像的西進終點站——巴米揚,留給世界的一道謎語

混血的開始——塔克西拉

佛教造像 先產生於秣菟羅

回到家鄉,佛陀卻又長了一張印度人的臉

秣菟羅地區具有比犍陀羅 為深厚的本土造像傳統

說到本土化,印度南部還有一個區域叫阿瑪拉瓦蒂

犍陀羅近人,秣菟羅類神

本土審美的模式化——笈多時代的秣菟羅

第二章 中國新疆:絲路遠播

佛陀造像西進受阻

東進 站:中國新疆

絲綢之路的南線和北線,也正是佛像傳播的南線和北線

北窟南寺的格局,以塔克拉瑪干沙漠為界

世界文化遺產——中國彩塑的前世今生

“塑”:泥土呈現的佛陀

“雕”:木石刻畫的佛陀

新疆造像的“潮汐式影響”:層層浪,回頭浪

民族融合與文化多樣性

疏勒(喀什):絲路南北線的總匯

於聞(和田):越嶺 站

樓蘭:神秘的羅布泊,神秘的面容

接納貴霜流亡者的樓蘭

龜茲(庫車):文化流派的必爭之地

以克孜爾石窟為代表的龜茲石窟群

焉耆:月氏人的去路與歸途

七個星佛教遺址群:石窟與寺相結合的形制

高昌:東來西去,風格的反复洗禮

伯孜克里克石窟、吐峪溝石窟

絲路北線 北端道路上的遺跡

……

第六章 唐:熟成華夏風範

隋:華夏風範的前期準備

唐:佛陀的華夏風範

......

佛陀為什麼經歷無數次生命輪迴?

佛陀的前世有什麼神奇經歷?

佛陀如何拯世濟民?

佛陀為什麼化身為國王、婆羅門、商人、女人、動物?

本生因緣故事蘊涵什麼深意?

本生因緣故事如何從印度傳入中國?

《解讀敦煌·佛陀的本生因緣故事(平裝版)》根據敦煌石窟現存壁畫上所能識別的畫面,講述了佛陀生前無數世的捨身求法、犧牲救世、無盡施孝親愛民和度化眾生的故事。


......

敦煌研究院,敦煌學研究的科研單位,也是保護敦煌石窟(莫高窟、榆林窟、西千佛洞)和其它文物的文博單位。

樊錦詩,原敦煌研究院院長,現為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自1963年自北京大學畢業後已在敦煌研究所堅持工作40餘年,被譽為“敦煌女兒”。主要致力石窟考古、石窟科學保護和管理。

李永寧,敦煌研院研究員,著有《報恩經和莫高窟壁畫中的報恩經變相》、《敦煌文物研究所藏<文選•命運論>殘券校勘》、《豎牛作孽、君主見欺——談張淮深之死及唐末歸義軍執政者之更迭》等,參與多部有關敦煌圖書撰寫工作。



目錄


前言 13

DY章 捨身求法的驚人勇氣

毗楞竭梨王身受千釘求法 28

屍毗王割肉救鴿 31

敦煌屍毗王本生故事畫來自何方? 35

婆羅門聞偈捨身 40

虔阇尼婆梨王剜身千孔求法 43

第二章 布施一切的濟民情懷

月光王施頭 48

薩埵太子捨身飼虎 52

敦煌與其他地區的薩埵太子故事畫有何不同? 57

快目王施眼 61

須達拏太子施象 63

敦煌須達拏太子本生故事畫如何迎合漢族的口味? 70

第三章 持戒禁慾的堅定信念

難陀出家 76

沙彌守戒自殺 81

為什麼中國各地的沙彌守戒自殺故事畫各不相同? 87

微妙比丘尼 90

獨角仙人 93

勸人守戒的故事畫如何體現人性化? 95

第四章 感天動地的孝悌之心

須阇提太子割肉濟父母 100

善事太子入海取寶珠 104

敦煌善事太子本生故事畫的藝術特色 108

睒子深山奉親 111

為什麼睒子故事畫在中國和印度都深入人心? 116

第五章 勸人為善的期盼

九色鹿的故事 120

為什麼敦煌九色鹿故事畫被稱為藝術經典? 124

五百強盜成佛 127

為什麼敦煌五百強盜成佛故事畫具有珍貴價值? 131

海神難問船人 134

梵志摘花墜命 136

無惱皈佛 137

斑足王聞偈從善 140

象護與金像 144

檀膩 奇遇 146

第六章 禮佛大福報

須摩提女請佛 152

恆伽達捨身求道 156

波斯匿王女金剛變美 159

妙音比丘 161

勞度叉鬥聖 162

為什麼說勞度叉鬥聖變畫是漢族僧人獨創的中國式藝術? 166

第七章 敦煌本生因緣故事畫的漢化歷程

本生因緣故事畫的漢化之初 172

漢化的秀骨清像初現敦煌 181

從內容到形式的漢化 187

本生因緣屏風畫的出現 193

附錄 敦煌大事記


主編寄語

眾所周知,中國的佛教與儒家和道教曾經對中國古代社會生活產生過重大的影響。中國佛教美術藝術與佛教相生相伴,相互影響,相互促進。中國佛教美術藝術應佛教需要而成長,應佛教發展而發展,對弘揚佛教教義和佛教思想起過至關重要的作用。中國佛教美術藝術也是中國古代美術藝術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推動了中國古代美術的發展。

中國佛教美術留下了無數的遺跡、遺存和遺物,但歷史上諸多古剎名寺因戰火、天災、人禍而灰飛煙滅,寺廟建築中的佛教藝術也隨之消失殆盡。唯開鑿於山崖的佛教石窟寺雖歷經滄桑,仍大多得以保存。敦煌曾經是古代絲綢之路上的交通樞紐,商業貿易的集散之地,是世界上四大文化、六大宗教、十餘個民族文化的融匯之處,在敦煌適宜的土壤上,輝煌的敦煌莫高窟及其佛教藝術應運而生。敦煌莫高窟迄今保存了735個洞窟、45000平方米壁畫、2000多身彩塑、5座唐宋窟檐。敦煌莫高窟是中國現存規模的佛教石窟寺遺址,是世界上歷史延續悠久、保存完整、內容豐富、藝術精美的佛教藝術遺存,代表了公元3至14世紀中國佛教美術藝術的高度成就。

然而,敦煌莫高窟這處千年佛教聖地,由於歷史原因,公元16世紀以後,竟成為被歷史遺忘的角落,它的豐富內涵和珍貴價值長期鮮為人知。

清光緒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發現的藏經洞,出土了公元4至10世紀的文書、刺繡、絹畫、紙畫等文物5萬餘件。其中文書,大部分是漢文寫本,少量為刻印本。漢文寫本中佛教經典佔90%以上,還有傳統的經史子集和具有珍貴史料價值的“官私文書”等。除漢文外,還有古藏文、範文、回鶻文、粟特文、于闐文、龜茲文等多種少數民族文字。

藏經洞及其文物的發現,引起了學界的震驚,中外學者以藏經洞文獻研究為發端,開始關注敦煌莫高窟,從而引發了對敦煌莫高窟和敦煌地區石窟佛教藝術研究的熱潮。在這個敦煌研究的熱潮中,1944年,一個保管和研究敦煌石窟(包括敦煌莫高窟、西千佛洞、安西榆林窟、東千佛洞、肅北五個廟石窟)的機構——國立敦煌藝術研究所在大漠戈壁的敦煌莫高窟中誕生了。

六十多年來,一批又一批有志青年離開了繁華的都市,來到了西部邊陲的敦煌莫高窟安家創業。他們住土房、喝鹹水、點油燈,嚴寒酷暑,大漠風沙,孤獨寂寞,磨滅不了他們心中神聖的追求,為了保護敦煌石窟,為了研究和解讀敦煌石窟藝術,一年又一年,一代又一代“敦煌人”默默地奉獻著青春、智慧、家庭,乃至人生。

經過幾代敦煌學者對敦煌石窟長期深入細緻的調查、整理、考證、研究,敦煌石窟壁畫的尊像畫(指大徹大悟、大智大勇的佛、慈悲為懷、普度眾生的菩薩,虔誠修行、以求自我解脫的弟子、威武勇猛、守護佛法的天王、力士,輕歌曼舞的伎樂飛天等等佛教眾神),釋迦牟尼故事畫(指佛教教主釋迦牟尼生前救度眾生的種種善行故事,今生誕生宮廷、犬馬聲色的太子生活、出家修行、降魔成道、教化眾生的傳奇故事)、經變畫(指隋唐時期中國藝術家根據大乘佛教經典創作繪製的大幅壁畫)、佛教東傳故事畫(指宣揚佛教東傳、佛法威力、佛跡靈驗等等神奇故事)、神怪畫(指佛教接納的中原漢地流行的傳統神話和神怪形象)、供養人畫像(指為祈福禳災而出資開窟造像的功德主及其眷屬的禮佛畫像)、圖案紋樣(指裝飾各洞窟建築、彩塑和壁畫的圖案紋樣)等七類專題性如同天書般的內容逐漸得以認識、揭示和解讀。

通過研究,學者們不僅解讀了作為敦煌石窟主體的佛教的題材內容、思想、教義及其演變發展,而且還揭示出壁畫表現的人間所沒有的佛教眾神和他們所居住的佛國世界,其素材無不取自於現實人間世界。揭開佛教教義的神秘面紗後,可以看到,敦煌壁畫中名目繁多的佛國世界是現實世界的反射。展示在人們眼前的不只是虛幻的佛國世界,而且是一千年敦煌和河西的形象歷史,是一千年豐富多彩的古代社會生活,是一千年內涵博大的文化,是一千年壁畫和彩塑藝術的發展史。因此,敦煌石窟被譽為“佛教藝術寶庫”和“中世紀的百科全書”。今天,當歷史圖像資料已經成為鳳毛麟角的時候,通過博大精深的敦煌壁畫認識中國古代歷史和社會,顯得尤為重要。

此次出版的“解讀敦煌”系列叢書,是由敦煌研究院的資深專家和攝影師共同完成的一套內容詳備、體例新穎、面向廣大讀者的通俗讀物。本系列叢書具有三大優勢:

一、 全面涵括了敦煌石窟的建築、壁畫、彩塑以及出土文書的內容,體系浩大、內涵豐富;

二、 由敦煌研究院資深專家組成的作者隊伍,將他們數十年的研究成果,以佛教、藝術、社會三大類多專題的形式,深入淺出地向讀者解析敦煌石窟的奧秘;

三、 由敦煌研究院資深攝影師拍攝的兩千副精美照片,向讀者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多姿多彩的敦煌石窟藝術。

本叢書將向全世界展示中華民族在歷史上創造的傑出藝術成就和東方古代文化的輝煌,向全世界講述歷史留在敦煌的繁華和一個個悠遠的故事。

好,我們通過出版“解讀敦煌”系列叢書,以紀念藏經洞發現110週年,敦煌研究院建院66週年,敦煌莫高窟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24週年。

佛陀的容顏 + 解讀敦煌 佛陀的本生因緣故事 2冊
NT$1480
注: 我們會宅配送貨到您府上,請您注意查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