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單

劍橋中國晚清史1800-1911年 上下卷
NT$ 1768  

劍橋中國晚清史1800-1911年 上下卷

免郵費 貨到付款 七天鑒賞期

作者:(美)費正清 等編,


譯者: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編譯室 譯


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出版日期:1985年02月


頁數:1400


開本:16開


裝幀:精裝


字數:1376K


ISBN:9787500407669


內容簡介

上卷包括導言舊秩序、清代的疆土、清王朝的衰落與叛亂的根源、鴉片戰爭、不平等條約、太平軍起義、中俄關係、清在蒙古、新疆、西藏的統治、清代中興、自強運動、1900年以前的基督教傳教活動及其影響。下卷包括1870—1911年晚清帝國的經濟趨向、晚清對外關係、中國人對西方關係看法的變化、西北與沿海的軍事挑戰、思想的變化與維新運動、日本與中國的辛亥革命、1901—1911年政治和製度的改革、辛亥革命前的政府、商人和工業、共和革命運動、社會變化的潮流,等等。本書作者皆為西方知名學者,譯者為我院歷史所編譯室專家。本書據1978年本翻譯,於1993年出版,當時將第10、11卷合為《劍橋中國晚清史》上下卷出版,使用一個書號,此次再版仍延用這種做法。

本書原為《劍橋中國史》的第10捲和第11卷。


起自清代的道光時代,止於辛亥革命。


這兩卷能夠自成體系,可以單獨成書,我們特先譯出,以饗我國讀者。


為了兼顧《劍橋中國史》原書名和它所論述的晚清時代的實際內容,此書定名為《劍橋中國晚清史》。


劍橋歷史叢書的歷際學術界有一定的影響。對《劍橋中國史》已出的各卷,國外紛紛發表過書評,予以肯定。它們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截至出書前為止的西方中國史研究的水平和動向。


我們希望這兩卷中文的出版,對促進中外學術交流能有所助益。


本書引用的中文材料,我們均盡力查找過中文原文。但是,某些地方因僅系片言只語,遍查不著;某些引文引自在台灣或外國出版的書刊,我們無書查對;個別書籍在北京甚至一直未能找到。在這些情況下,我們不得已而採用了直譯辦法,幸讀者鑒諒和指教。

作者介紹

費正清(英文:John King Fairbank,1907年5月24日—1991年9月14日),哈佛大學教授,美國歷史學家,中國問題觀察家 ,國際漢學泰斗  ,“頭號中國通”,哈佛東亞研究中心創始人   ,有“中國學研究的奠基人”之稱。

1929年畢業於哈佛大學,1932年來華研究中國近代史並在清華大學、燕京大學兼課。 1936年獲英國牛津大學博士學位。 1941年到美國戰略情報局任高級職員。 1942年到中國重慶美國駐華大使館任特別助理兼新聞處主任。 1945至1946年為駐華美國情報處處長。 1948年起任哈佛大學教授。曾遭“麥卡錫主義”迫害。 1959年任亞洲研究協會主席,1973年起兼任東亞研究理事會主席。四十多年來堅持以歷史因素解釋中國的現實改革與變遷,在美、英及世界許多國家產生廣泛影響。 1991年9月14日,費正清因心髒病發作溘然長逝。

費正清歷任美國太平洋關係學會理事、美國遠東協會副主席、亞洲協會主席、 歷史學會主席、東亞研究理事會主席等重要職務,還曾是美國政府僱員、社會活動家、政策顧問。

費正清對中國文化的內核、中國歷史的發展與演化、中國傳統等都有極深入的研究。費正清提出的“衝擊—反應論”對西方文化衝擊下中國近代史的發展做出剖析。他一生出版60多部著作,發表了200多篇論文、60多篇書評,並撰寫了50多篇序言及大量的專訪,成名代表作《美國與中國》和集大成之作《劍橋中國史》(之《劍橋中華人民共和國史》),奠定了他在美國現代中國學研究上的鰲頭地位。

目 錄

劍橋中國晚清史-上冊

第01章 導言:舊秩序

第01節 歷史和中國的革命

第02節 舊社會

第03節 行政

第04節 對外關係

第02章 1800年前後清代的亞洲腹地

第01節 清帝國在亞洲腹地

第02節 滿洲

第03節 蒙古

第04節 新疆

第05節 西藏


第03章 清王朝的衰落與叛亂的根源

第01節 人口的壓力及其後果

第02節 教育、庇護製與社會晉升之路

第03節 嘉慶的改革

第04節 危機的徵兆:漕運

第05節 貨幣制度與稅收制度的混亂

第06節 叛亂的根源

第07節 中央的軟弱與學術界的新趨勢

第08節 魏源——經世致用論與今文學研究的範例

第09節 保衛邊疆是關心的新焦點


第04章 廣州貿易和鴉片戰爭

前言

第01節 廣州貿易的特點

第02節 貪污腐化和公所基金

第03節 英-中壟斷商人

第04節 壟斷制的告終

第05節 鴉片貿易

第06節 律勞卑事件

第07節 關於鴉片問題的爭論

第08節 廣州查封鴉片

第09節 走向戰爭

第10節 戰爭的第一階段

第11節 贖回廣州

第12節 戰爭的最後階段

第13節 中國戰敗:南京條約

第05章 條約制度的形成

第01節 條約制度的透視

第02節 1842—1844年條約的締結

第03節 條約口岸的開放

第04節 通商口岸的外僑團體

第05節 英國與廣州的對峙

第06節 中國沿海的騷亂

第07節 上海的興起

第08節 廣州第二次鴉片戰爭的爆發

第09節 1858年的和解

第10節 清帝國政體和貿易擴張的對峙

第11節 1860年的和解

第12節 條約制度的實施

第06章 太平軍叛亂

第01節 起因和發展

第02節 舊制度的保護者

第03節 內訌與衰落

第04節 捻軍的組織特點:一個比較

第05節 太平軍叛亂的透視


第07章 中俄關係(1800—1862年)

第01節 擴大商業的努力歸於失敗

第02節 中亞貿易和固勒扎條約(1851年)

第03節 東北滿洲的喪失


第08章 清朝統治在蒙古、新疆和西藏的全盛時期

第01節 清朝統治在蒙古、新疆和西藏的全盛時期

第02節 衰落中的蒙古游牧社會

第03節 新疆:瑪赫杜姆家族和浩罕

第04節 西藏的隔絕和印度的壓力

第09章 清代的中興

第01節 清朝獲勝的原因

第02節 長江下游的戰後問題

第03節 捻軍戰爭及其影響

第04節 對中興的透視

第10章 自強運動:尋求西方的技術

第01節 理論:對自強運動的早期倡導

第02節 政治和財政結構

第03節 早期階段:長遠的規劃


第11章 1900年以前的墓督教傳教活動及其影響

前言

第01節 傳教事業

第02節 傳教事業和舊制度

第03節 傳教事業和新制度


劍橋中國晚清史-下冊

第01章 1870—1911年晚清帝國的經濟趨向

前言

第01節 農業

第02節 手工業

第03節 近代工業

第04節 國內貿易和對外貿易

第05節 行政和經濟

第02章 晚清的對外關係,1866—1905年

第01節 對外關係發生變化的背景

第02節 1866—1875年的對外關係

第03節 帝國主義在邊疆地區和朝貢國擴張的加速

第04節 日本對朝鮮的侵略

第05節 “瓜分中國”的危險

第06節 義和團起義

第07節 英日聯盟的影響與俄日戰爭


第03章 中國人對西方關係看法的變化,1840—1895年

第01節 引言:對外關係的傳統觀點

第02節 最初的反應和惰性,1840—1860年

第03節 西方力量和財富的衝擊,1860—1895年

第04節 對外政策觀點的矛盾,1860—1895年

第05節 中國對西方關係看法的延續和變化


第04章 西北與沿海的軍事挑戰

第01節 太平軍戰爭以後時期的清朝軍隊

第02節 回民叛亂及其國際意義

第03節 清朝在陝西和甘肅的勝利

第04節 收復新疆

第05節 李鴻章與海防

第06節 中法戰爭及其後果

第07節 中日戰爭的災難


第05章 思想的變化和維新運動,1890—1898年

第01節 背景——西方衝擊的形勢

第02節 康有為和新思想的風雲激盪

第03節 維新運動

第04節 湖南的維新運動

第05節 1898年的災難

第06節 維新時代的遺產

第06章 日本與中國的辛亥革命

前言

第01節 中國的開放對日本的警告

第02節 中國人心目中的明治時期的日本

第03節 在日本的中國留學生

第04節 民族主義及其反應

第05節 翻譯的影響

第06節 日本和中國的革命派


第07章 1901—1911年政治和製度的改革

第01節 光緒皇帝的改革詔書

第02節 教育改革

第03節 軍事制度的改革

第04節 立憲政體的準備工作

第05節 財政的清理與集中

第06節 其他改革方案

第07節 清末改革的特點


第08章 辛亥革命前的政府、商人和工業

第01節 關於商人和現代企業的再評價

第02節 工業化的政治理論基礎

第03節 官方對現代工業的讚助

第04節 創辦私人企業的運動

第05節 北京和各省官署:在領導方面的矛盾

第06節 辦企業官員的出現

第09章 共和革命運動

前言

第01節 早期的聯盟:1905年以前的革命運動

第02節 革命的聯盟,1905—1908年

第03節 清王朝的滅亡,1908—1912年

第04節 大聯合的出現

第05節 民國的誕生

第10章 社會變化的潮流

前言

第01節 特權階級種種

第02節 平民百姓縱觀

第03節 半無產階級的產生

第04節 社會變化的動力

劍橋中國晚清史1800-1911年 上下卷
NT$1768
注: 我們會宅配送貨到您府上,請您注意查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