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單

劉師培史學論著選集+劉師培儒學論集(共2冊)
NT$ 1855  

劉師培史學論著選集+劉師培儒學論集(共2冊)

免郵費 貨到付款 七天鑒賞期

劉師培史學論著選集

作者:劉師培 編

出版時間:2006-12

裝訂:平裝

ISBN:9787532544004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版次:1

頁數:742頁


內容介紹


劉師培,字申叔,是清末民初著名的學者。 本書共選編了劉師培的史學論著67篇,基本上反映了劉師培的史學研究成果。 劉師培以西方進貨論為思想武器,並與中國的經學、小學結合,形成了自己的史學特點,表現了當時歷史研究中的一種進步傾向。 此外,劉師培也繼承家學,於《左傳》研究,頗有心得。 本書對讀者了解劉師培的史學研究成果、了解清末民初史學研究狀況頗有助益。 本書編者也對劉氏論著重新加以標點。 分段,以便閱讀。

作者介紹

劉師培(1884—1919),字申叔,別號左庵。 儀徵人,居揚州。 少通儒學。 19歲參加南京府試,中第13名經魁。 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參加會試落第,在上海結識章太炎、蔡元培、陳獨秀等人,接受革命思想,贊成光復,改名光漢。 從此,從事革命完全活動多年,發表許多有影響力的文章、論著及學術著作。 三十一年秋,由蔡元培介紹加入光復會,隔年轉入同盟會。 後與章太炎等因思想分歧而反目,並投靠清廷兩江總督端方。 民國初年,為袁世凱效力,任公府諮詢、參政院參政、上大夫,曾參與發起成立“籌安會”,為袁復闢帝制鼓吹。 洪憲帝制破產後,流落天津,貧病交加。 民國6年,受蔡元培聘為北京大學教授,講授漢魏六朝文學,編寫《中國中古文學史講義》,受到學術界好評。 也與北京大學創辦《國故月刊》,任主編,以「保存國故」與宣傳新文學的《新青年》相抗衡。 民國8年病逝北京。

  劉師培對經學、小學及漢魏詩文皆有精深研究,尤擅騸文。 並受西方資產階級進化論思想影響,提出一系列研究中國古代社會的新觀點。 主張以字音推求字義,用古語明今言,用今言通古語,透過古文字的結構探究中國「人群進化」之軌跡。 又提倡文字改革和使用白話文。 一生著作甚豐,後人輯為《劉申叔先生遺書》,凡74種,有「著作等身」之譽。

相關書籍:

《劉師培文選》

《中國中古文學史講義》

《劉師培辛亥前文選》

《中國中古文學史講義》

《中國中古文學史講義》

《經學教科書》

《劉師培史學論著選集》

目 錄

前言

黃帝紀年說

萬國歷史彙編序

陳去病清秘史序

古學出於史官論

補古學出於史官論

讀左札記

閱讀隨筆

儒林、文苑、道學分傳之由

景教源流

古代以黃色為重

析支即鮮卑

游牧之製至三代猶存

西域道路古今不同

西藏族正名

西周強大所由來

王季無遷週事

太康失邦非避羿亂

稷契非帝嚳子

夙沙即肅慎

漢人名之稱所自來

史記用古文尚書考略

孔子生卒年月

既生霸既死霸

哉生霸

週末學術史序

國學發微

南北學派不同論

諶緯論

古學起原論

顏李二先生傳

古學出於官守論

編輯鄉土志序例

春秋時代地方行政考

論孔子無改制之事

漢代古文學辨誣

答章太炎論左傳書

古代鏤金學發微

論歷代中央官制之變遷

中國古用石器考

近儒學術統系論

氏姓學發微

清儒得失論

政治名詞起原考

古代要服荒服建國考

春秋時代官制考

儒家出於司徒之官說

崔述傳

鮑生學術發微

論考古學莫備於金石

司馬遷左傳義序例

司馬遷述週易考

遼史地理考

秦四十郡考

遼史部落表書後

金史地理誌書後

穆傳補釋自序

穆王西徵年月考

六經殘於秦火考

古春秋記事成法考

孔子作春秋說

春秋三傳先後考

左氏不傳春秋辨

周季諸子述左傳考

左氏學行於西漢考

元太祖徵西域年月考

春秋左氏傳古例詮釋微

方伯考

王畿考

王畿田制考

附錄劉師培著作系年目錄

文章及專著

劉師培儒學論集


作者:劉師培,黃錦君 著


出版社:四川大學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04-01


ISBN:9787561447925


頁碼:480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內容簡介

  儒學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它孕育於古老的中國文化,也深刻影響和作用於整個中國古代的歷史和社會。 春秋末期,孔子創立私學,以《詩》、《書》、《禮》、《樂》教,弟子蓋三千焉,身通六藝者七十有二人,於是形成「助人君順陰陽、 明教化”,“遊文於六經之中,留意於仁義之際,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宗師仲尼”(《漢書.藝文志》)的儒家學派,開放了古代中國學術文化的“軸心 時代」。 儒家創立伊始,即具有以六經為代表的文獻體系,以「仁義」為核心的理論體系,以「順陰陽、明教化」為功能的價值體系,以「堯舜、禹湯、文武」為正宗 的信仰體系和以孔子為祖師的學派特質。 一句話,儒學一開始便具有豐富的學術內涵和明顯的治世功能。

儒家的創始人孔子,以布衣之身而有非凡之思,他集虞、夏、商、週優秀文化之大成,總《詩》、《書》、《禮》、《樂》、《易》 、《春秋》以為「六經」,托茲舊籍,寓以「仁義」、「誠信」、「中庸」、「忠恕」之精神,創立儒家系統理論:為人楷模,垂教萬世。 從此之後,經過孔子整理刪除的中國上古典籍,就成為儒家淑世濟人的經典教材。 六經(後世演繹為十三經)既是儒家覺世牖民的教典,也是歷代學人闡述儒家思想、寄託慧心玄思的安身立命的經本。 歷代學人的智慧結晶和辛勤著述,構成了數以萬計的以十三經為主體的儒學文獻體系。 以孔子刪訂六經為標誌,中國前此兩千五百年的上古歷史得以講明,後此兩千五百年中華民族的智慧得以啟迪。 六經是上下五千年中華文明的橋樑與指南,也是認識、研究中國上古、中古和近古歷史文化所不可或缺的讀本和依據。


目錄

國學發微

週末學術史序

漢宋學術異同論

南北學派不同論

漠代古文學辨誣

諶緯論

古學起原論

古學出於史官論

補古學出於史官論

古學出於官守論

儒家出於司徒之官說

近儒學術統系論

清儒得失論

近代漢學變遷論

讀《左》剳記

《春秋左氏傳》古例詮釋微

古《春秋》記事成法考

孔子作《春秋》說

《春秋》三傳先後考

《左氏》不傳《春秋》說

周季諸子述《左傳》考

左氏學行於西漢考

六經殘於秦火考

司馬遷《左傳》義序例

論孔子無改制之事

近儒學案序

習齋案序

幽薊顏門學案序

並青雍豫顏門學案序

東原學案序

王根傳

劉永澄傳

顏李二先生傳

朱澤橒傳

汪紱傳

戴震傳

崔述傳

田寶臣傳

戴塱傳

六儒頌

氏姓學發微

理學字義通釋

釋儒

政治名詞起原考

論小學與社會學之關係

中國文字流弊論

經學教科書

劉師培生平及學術綜述

劉師培著述筆晝檢索


精彩書摘

  正物者,己身所負之責也。 先生之言曰:正己、正物,是己身歸宿處。 凡見人惡,只是己未盡善。 若盡善,自轉易。 以此見己身不是小,一正百已,此之謂通天下之故,聖人以此修已安百姓而天下平,其以己身為天下重有如此。 聖人以道濟天下,道寓於身,身尊則道重。 先生之言曰:聖人以道濟天下,身輿道原是一件,至尊者此道,亦至尊者此身,尊身不重道,不得謂尊身,尊道不重身,亦不得謂 之尊道,須道尊、身尊,方為至善。 故孟子言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無道,以身殉道也。 學也者,所以學為師、學為長、學為君也,以天地萬物依於身,不以身依天地萬物,故必以修身為本,然後師道始尊,處一家則為一家之 師,處一國則為一國之師,處天下則為天下之師,有王者起必來取法,使天下明其學則天下治。 是故出而不為帝者師,是漫然苟出;處不為天下萬世師,是獨善其身。 皆為遺本,皆為小成。 則先生所謂堯舜君民者,其在是與? 先生之言曰:學不足以為人師,皆苟道也。 又曰:若以道從人,妾婦之道也。 又曰:吾人須講明此學,實有諸己。 大本遠道,洞然無疑,有此櫺柄在手,隨時隨地,無入而非行道矣。 有王者作,必來取法,是為王者師也。 見《明儒學案》。 先生之言曰:伊傅之事我不能,伊傅之學我不由.伊傅得君,可謂奇遇,如其不出,終身獨善而已。 孔子則不然,身雖不仕,然修身講學,未嘗一日隱也。 嗚乎! 此可以觀先生之志矣。 先生又有言:「天民隨命,大人造命。」此語亦前儒所未闡述。 中國古人多言隨命,而先生則言造命,造命者,人輿天爭之謂也,觀此可以見先生之意。 故先生雖以布衣終,然同門會講者必請先生主席。 湛甘泉、呂涇野、鄒東廓鹹嚴重先生,巡撫劉節、巡按吳愒至特疏薦聞,當正德時,武宗南巡,太監矯旨索鷹犬,及泰州,里人惶恐,先生曰: 毋宣,吾自當之。 躬往見太監。 太監為先生言論豐採所感,嚴戢其下,更與先生交駿,擬見先生於武宗以尊顯之,先生婉辭謝避焉.又講學泰州時,郡守托先生門人,欲隆禮敦 迎,先生謂門人曰;禮聞來學,不聞往教,往教則教不立矣.使其誠能為善,則當求於我,何以召為哉。 此亦可見先生之風節。 禦史洪垣復為先生構東淘精舍,即今東台縣。 以居其徒。 而先生之學傳播東南,學者稱為泰州派雲。

  先生卒於嘉靖初年,年五十八,四方會葬者數千人。 趙貞吉誌其墓,耿定向傳其事,胡植復祀先生於鄉賢。 萬曆二十七年人祀孔廟,先是,萬歷十三年,右論德韓世能、工部郎中蕭景訓題請從祀孔廟,及二十七年大學士沈一貫等復請旨從祀。


前言/序言

  儒學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它孕育於古老的中國文化,也深刻地影響和作用於整個中國古代的歷史和社會。

春秋末期,孔子創立私學,以《詩》、《書》、《禮》、《樂》教,弟子蓋三千焉,身通六藝者七十有二人,於是形成「助人君順陰陽、 明教化”,“遊文於六經之中,留意於仁義之際,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宗師仲尼”(《漢書.藝文志》)的儒家學派,開放了古代中國學術文化的“軸心 時代」。 儒家創立伊始,即具有以六經為代表的文獻體系,以「仁義」為核心的理論體系,以「順陰陽、明教化」為功能的價值體系,以「堯舜、禹湯、文武」為正宗 的信仰體系和以孔子為祖師的學派特質。 一句話,儒學一開始便具有豐富的學術內涵和明顯的治世功能。

儒家的創始人孔子,以布衣之身而有非凡之思,他集虞、夏、商、週優秀文化之大成,總《詩》、《書》、《禮》、《樂》、《易》 、《春秋》以為「六經」,托茲舊籍,寓以「仁義」、「誠信」、「中庸」、「忠恕」之精神,創立儒家系統理論:為人楷模,垂教萬世。 從此之後,經過孔子整理刪除的中國上古典籍,就成為儒家淑世濟人的經典教材。 六經(後世演繹為十三經)既是儒家覺世牖民的教典,也是歷代學人闡述儒家思想、寄託慧心玄思的安身立命的經本。 歷代學人的智慧結晶和辛勤著述,構成了數以萬計的以十三經為主體的儒學文獻體系。 以孔子刪訂六經為標誌,中國前此兩千五百年的上古歷史得以講明,後此兩千五百年中華民族的智慧得以啟迪。 六經是上下五千年中華文明的橋樑與指南,也是認識、研究中國上古、中古和近古歷史文化所不可或缺的讀本和依據。



劉師培史學論著選集+劉師培儒學論集(共2冊)
NT$1855
注: 我們會宅配送貨到您府上,請您注意查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