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國文化講義 重訂增補本
作 者:葛兆光 著
出 版 社:商務印書館
出版日期:2022年09月01日
頁 數:448
裝 幀:平裝
ISBN:9787100203593
主編推薦
裝幀精美該書採用內封加外封的設計,外封以151克的羅紗藝術紙印刷,以燙金工藝呈現頗具傳統特色的圖案,使得外封沉穩又靈動;內封採用帶書脊布的膠裝方式,手感和視覺均與眾不同。
2.圖文並茂,內容豐富該書是對《古代中國文化講義》的重訂增補,葛兆光老師對內容精益求精,做了大量的增補修訂,呈現更為豐富和生動的歷史、文化圖景。
內容簡介
本書為葛兆光講義系列之一,是《古代中國文化講義》的重訂增補本。本書凡十三講,涉及漢字、婚禮喪儀、家族和社會、儒佛道、陰陽五行、民間信仰、傳統的世界觀等。本次重訂,對內容進行了大量增補修訂,增添相當數量的配圖,還在每講後面增加了閱讀文獻和參考論著,以供讀者延伸閱讀。本書為讀者呈現出一幅生動的古代中國歷史和文化的地圖,帶領讀者感受一個早已隨著時間遠去的“古代中國文化世界”,同時也為讀者在記憶與現實、傳統與現代、古代中國與現代中國之間架起理解的橋樑。
作者簡介
葛兆光 著
葛兆光,北京大學中文系古典文獻專業本科、研究生畢業,曾任清華大學歷史系教授,現任復旦大學文史研究院及歷史學系文科資深教授。主要研究領域是東亞與中國的宗教、思想和文化史。主要著作有《中國思想史》(兩卷本,1998,2000)、《宅茲中國——重建有關“中國”的歷史論述》(2011)、《想像異域:讀李朝朝鮮漢文燕行文獻札記》(2014)等。
目錄
●
“葛兆光講義系列”·說明1
開場白:面對難題:對中國文化的界定、涵蓋與評價1
一、界定中國文化之難4
二、涵蓋中國文化之難7
三、評價中國文化之難9
四、討論古代中國文化的不同態度與方法11
五、“文明”與“文化”之分,以及中國文化的現代命運13
【參考論著】16
第一講漢字型塑了“中國”? 17
引子:為什麼是筆談? 19
一、從圖畫到文字:從甲骨文時代說起21
二、說“文”解“字”:何謂“六書”?何謂“部首”? 25
三、通過漢字:傳統中國人的思維與表達29
四、書同文:“中國”的形成34
五、書法與詩文:漢字的文學藝術38
六、漢字文化圈? “中國化”與“去中國化”40
七、普通話與簡化字:兩難的選擇43
【參考論著】47
【閱讀文獻】47
第二講紅白喜事:在婚禮喪儀中理解古代中國49
引子:想像古代,如何想像? 51
一、從高延(Groot)在廈門看到的葬禮說起52
二、未知死焉知生:“葬禮是給活人看的”55
三、複雜的稱謂:漢族中國人的親族分別58
四、內外有別:同姓與不同姓60
五、合兩姓之好:古代漢族人的婚禮61
六、大觀園裡小社會:從林、薛、史、王與賈寶玉的關係說起64
七、長幼有序:孝和悌66
八、家庭、家族與家族共同體:同心圓的逐級放大68
九、喪禮與喪服:衣冠絕不僅是衣冠69
十、五服制:認同、等差與區別的標誌71
十一、近代中國的葬禮:俗世的改變75
十二、家譜、族譜和祠堂祭祀:蔭及子孫77
十三、說“同”:家族與地方在傳統漢族中國的意義80
十四、從傳統到現代:衰微中的傳統家族、倫理與儀式82
【參考論著】83
【閱讀文獻】84
第三講家國秩序:國家、社會與儒家87
引子:從“家”到“國”,從“禮”到“法”89
一、家有家規,國有國法:從家庭、宗族到國家90
二、國家還是家國?國在家之上91
三、國家與秩序的需要92
四、儒家的禮:禮貌、禮節與禮制95
五、儀式:靠象徵建立秩序、合法性98
六、什麼是“儒”? “吾與史、巫同塗而殊歸也”100
七、穿衣戴帽,不僅僅是穿衣戴帽104
八、從禮到法的提升:家庭秩序到國家秩序106
九、名分:“必也正名”108
十、“敬”與“仁”:和睦、等級與尊卑110
十一、儒家學說的製度化、常識化和風俗化112
十二、儒學的確立與瓦解115
【參考論著】116
【閱讀文獻】117
第四講佛祖西來?眾說紛紜的佛教傳來途徑119
引子:1900年斯文·赫定的發現121
一、“發現”,什麼是“發現”? 123
二、進入話題:中外交流的通道124
三、外面的世界很精彩:路在何方? 125
四、樓蘭:古道西風128
五、佛教自西來:普遍的看法131
六、真的是這樣麼?伯希和、梁啟超與胡適的疑問134
七、另闢蹊徑:猜測和可能137
八、西南通道:想起了馬幫和史迪威公路138
九、南海通道:《牟子理惑論》的啟迪142
十、數路並進:佛教如何傳遍亞洲144
十一、結語:條條大路通世界147
【參考論著】149
【閱讀文獻】150
第五講佛教征服中國,還是中國征服佛教? 151
引子:從山門逛到藏經閣153
一、印度佛教的傳說155
二、佛教對人生的基本判斷:十二因緣158
三、解脫之道:“苦集滅道”四諦161
四、解脫之法:“戒定慧”三學165
五、佛教傳入中國168
六、異域的禮物:新思想和新知識170
七、天下更大、時間更長:佛教的宇與宙174
八、沙門不敬王者,可以嗎? 177
九、佛教啟示錄180
【參考論著】182
【閱讀文獻】182
第六講似佛還似非佛:話說《壇經》與禪宗185
引子: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187
一、六祖之爭的思想史意義:從印度佛教到中國佛教191
二、說“空”:空空如也192
三、漸修:神秀代表北方的禪195
四、頓悟:惠能代表南方的禪197
五、《壇經》的故事199
六、胡適的發現:《壇經》的著作權出了問題203
七、《壇經》的關鍵詞之一:自淨206
八、《壇經》的關鍵詞之二:無念、無相、無住207
九、《壇經》的關鍵詞之三:不立文字210
十、《壇經》的關鍵詞之四:頓悟213
十一、禪宗影響中國:文化、藝術與生活214
【參考論著】220
【閱讀文獻】220
第七講大慈大悲觀世音:民眾的佛教想像223
引子:大慈大悲與救苦救難225
一、佛教經典裡的觀世音菩薩227
二、有關觀世音菩薩來歷的傳說229
三、觀世音菩薩的各種形象及其故事232
四、古代中國關於觀音菩薩的另類想像235
五、觀音故事中的文化接觸問題239
【參考論著】246
【閱讀文獻】247
第八講古代中國的道家:從老子到莊子249
引子:道家與道教251
一、道可道:那個關心身外事的時代253
二、非常道:道家也不同254
三、不得不說的,和“不可說可不可說非常不可說”257
四、模棱三可:“道”的多重涵義258
五、虛玄的與實在的260
六、同是道家:老子、莊子也不同263
七、無待:渾沌鑿七竅的故事265
八、蝴蝶、骷髏與烏龜266
九、無心是道:心齋與坐忘268
【參考論著】270
【閱讀文獻】270
第九講永生,如何永生?話說古代中國的道教(上)271
引子:這是“中國的”宗教? 275
一、從秦漢到明清:兩千年道教簡史276
二、九轉還丹:為永生的煉丹術278
三、憑什麼相信外丹能給你永恆? 281
四、經歷九轉方成丹:丹爐與丹藥的砲制原理283
五、內丹:古代中國思想世界的產物285
六、氣:內丹的根本道理287
七、內丹的基本方法289
八、永生的追求292
【參考論著】294
【閱讀文獻】294
第十講幸福,如何幸福?話說古代中國的道教(下)297
引子:神靈佑我得平安299
一、多神與一神:從永樂宮三清殿壁畫說起300
二、神仙系譜:三清、玉皇與眾仙304
三、齋醮儀式:溝通神鬼人310
四、解決世俗困厄的法術之一:念咒313
五、解決世俗困厄的法術之二:畫符315
六、解決世俗困厄的法術之三:守庚申318
七、解決世俗困厄的法術之四:用法器321
八、道教是一種宗教,是一種中國的宗教323
【參考論著】325
【閱讀文獻】325
第十一講分流與混融:古代漢族中國的民間信仰世界327
引子:實際的和書本上的329
一、上下分流:兩個不同的觀念世界330
二、大傳統與小傳統333
三、不分儒、道、佛:混融的信仰世界337
四、信仰什麼,祈求什麼? 339
五、民眾宗教信仰的基本觀念343
六、民眾宗教觀念的傳播346
【參考論著】348
【閱讀文獻】349
第十二講從風水說到陰陽五行351
引子:從風水說起353
一、風水之源354
二、想像大地:風水的思想背景356
三、儒者與風水359
四、降而為風水先生362
五、陰陽五行,為什麼是陰陽五行? 364
六、“相其陰陽,觀其流泉”366
七、在歷史中看才是公平的369
【參考論著】371
【閱讀文獻】371
第十三講古代中國的“天下”,現代世界的“萬國”373
引子:從《坤輿萬國全圖》說起375
一、近代西方人的世界觀和古代中國人的天下觀377
二、九州和五服379
三、天圓地方:空間的想像382
四、四方復四方:從談天衍的想像到張騫的鑿空385
五、知識和觀念的分離:固執的中國天下觀387
六、佛教沒有征服中國,但是佛教曾經給了中國一個機會389
七、佛教觀世界和佛教世界觀391
八、小插曲:宋元可能也有兩次機會? 394
九、關於“世界”的想像與心情397
十、學術研究的基本立場:拿證據來399
十一、《山海輿地全圖》之後:中國世界觀的轉變401
十二、從天下到萬國403
【參考論著】404
【閱讀文獻】404
結語文化,什麼是漢族中國的文化? 407
引子:從“古代”走到“現代”的中國409
一、回首已是百年身:喚回曆史記憶410
二、文化與文明:不得不分辨的兩個概念413
三、家族倫理與政治秩序:漢族中國文化的若干側面414
四、等級秩序與宗教信仰:合理的與不合理的416
五、天人之際:漢族中國文化的若干側面(續)417
六、數字式概念:陰陽五行八卦九宮十二月419
七、東西大不同:這理性不是那理性420
八、漢字如魔方:漢族中國文化的若干側面(再續)423
九、文化分類:究竟什麼是“中國的”文化? 425
十、重新思考中國文化427
後記429
學術史講義 給碩士生的七堂課
作 者:葛兆光 著
出 版 社:商務印書館
出版日期:2022年09月01日
頁 數:280
裝 幀:平裝
ISBN:9787100194273
主編推薦
1.裝幀精美該書採用內封加外封的設計,外封以151克的羅紗藝術紙印刷,以燙金工藝呈現頗具傳統特色的圖案,使得外封沉穩又靈動;內封採用帶書脊布的膠裝方式,使得此書與眾不同。 2.內容“經典”與“從頭道來”的學術史講述方式不同,此書僅以七章內容串聯起學術思想史,重點講述學術要“如何做”以及到底在“做什麼”,非常具有指引性和啟發性。
內容簡介
本書為葛兆光講義系列之一,凡八講,是作者十年間給碩士生講授“古代中國學術史研究”課程的講義結集,主要涉及古代中國學術研究的歷史、應當掌握的學術方法,以及中國學術從傳統到現代的轉化歷程。本書重點講述思想史若干大關節上的研究史,以此呈現學術史研究的一般方法和思路,以及應讀的基本文獻。本書經作者十餘年反復修訂,內中含有作者希望改變文史類碩士研究生教學方式的思考,值得反复研讀。
目錄
●“葛兆光講義系列”·說明1
開場白1
一、重新給“學術”/“學術史”確定邊界4
二、什麼才是學術史?九十年代學術史熱中的問題8
三、如何學習中國學術史?讀基本文獻和經典論著11
四、本課程的內容:古代和現代的兩個線索13
第一講經學史的研究方法17
引言:經學衰,經學史興19
一、什麼是經學? 24
二、傳統經學史三類著作的檢討28
三、經學史中值得注意的大關節32
四、什麼是中國經學詮釋的特色? 39
五、經學史研究方法例釋(一)44
六、經學史研究方法釋例(二)49
七、經學史研究方法釋例(三)55
【參考論著】59
【閱讀文獻】59
第二講諸子學的研究以及《太一生水》63
引言:從何炳棣的“畫龍點睛”論說起65
一、諸子年代的公案70
二、所謂“諸子時代”究竟是什麼樣子? 75
三、考古發現與諸子時代的再認識85
四、和儒家學說一樣重要的古代諸子學說93
五、個案:解讀《太一生水》95
【參考論著】100
【閱讀文獻】100
第三講《魏書·釋老志》與佛教史研究105
引言:從《魏書·釋老志》的研究史說起107
一、魏晉以後佛教興盛之原因109
二、《魏書·釋老志》的背景解說118
三、《魏書·釋老志》佛教部分之意義122
四、佛教百年:《魏書·釋老志》與《隋書·經籍志》
中有關佛教史論述的比較126
【參考論著】130
【閱讀文獻】130
第四講關於《老子想爾注》的文獻學研究137
引言:我想討論的問題139
一、關於《想爾注》:敦煌文書中道教文獻的意義139
二、考證古書年代和真偽的原則及其問題144
三、關於《想爾注》成書年代的各種說法148
四、《想爾注》的內容及其成書年代的關係151
【參考論著】155
【閱讀文獻】156
第五講禪宗的歷史學與文獻學研究:以神會為例159
引言:禪宗目前的神會和尚161
一、關於神會的傳統禪宗文獻162
二、敦煌文獻的發現及其啟迪164
三、對神會在禪宗目前意義的重新發掘170
四、重新檢討的結果:方法和結論之間173
五、在胡適的延長線上:文獻學與歷史學179
【參考論著】181
【閱讀文獻】182
【附錄1:7—8世紀之間禪門大事記】185
【附錄2:《唐中岳沙門釋法如禪師行狀》簡註】186
【附錄3:胡適有關禪宗史研究年表】190
【附錄4:胡適有關禪史的兩段論述】198
第六講《明儒學案》以及明代思想與社會研究199
引言:明代思想史的基本脈絡及其定型201
一、明代思想史的背景(一)211
二、明代思想史的背景(二)218
三、明代思想史的背景(三)228
四、區域研究的意義與局限232
五、結語:研究方法上的問題234
【參考論著】234
【閱讀文獻】235
第七講有關戴震研究的學術史237
引言:思想史中的人物研究239
一、同時代人關於戴震的記憶和理解240
二、漢學還是宋學,考據學家還是哲學家,民族主義者還是啟蒙
主義者?戴震的研究史245
三、梁啟超和胡適:1920年代對戴震的解釋250
四、放回曆史背景中:重新理解戴震256
五、結語:取代顧炎武?戴震作為新思想的典範263
【參考論著】264
【閱讀文獻】265
附錄現代學術史部分·閱讀篇目267
中國經典十種 修訂本
作 者:葛兆光 著
出 版 社:商務印書館
出版日期:2022年09月01日
頁 數:232
裝 幀:平裝
ISBN:9787100202565
主編推薦
古人云:經,常也;典,大冊也。一般認為,經典乃萬世不易之作;甚至不少人將“中國經典”狹隘地解釋為儒家聖賢之作。然葛兆光先生指出,中國經典,當不限於儒家治世之作,還應涵括佛教治心之作、道教治身之作,且如歷史學之典範,文字學之瑰寶,林林種種,諸子百家,皆屬中國之經典。中國經典,是中國人的“歷史記憶”,也是中國人的文化背景,成就於數千年間,也活絡於當今生活世界。相隔千載的經典,只有通過重新解釋和引申,方能使當代人體會前賢之思,轉化為今天猶有活力的“新經典”。
內容簡介
本書為葛兆光講義系列之一,是《中國經典十種》的修訂本。本書凡十講,涉及《周易》、《論語》、《老子》、三《禮》、《淮南子》、《史記》、《說文解字》、《黃庭經》、《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壇經》十種中國經典作品,揭示中國思想、文化與歷史的特徵。新版增加了“文獻選讀”一目,又於“參考書目”中增加了新近出版的參閱作品。本書定位為面對大學生的通俗淺近講義,探討何以正確閱讀傳統中國經典、什麼才是中國經典、如何正確理解傳統經典意義等重要問題。作者以詮釋“舊經典”的方式,嘗試為今天提供猶有裨益的“新經典”。
目錄
●“葛兆光講義系列”·說明
新版序
2008年版序
《周易》:占筮與哲理
一、《易經》:“卦象”、“卦辭”、“爻辭”
二、《易傳》:讓《周易》從變為哲理的“十翼”
三、考古發現:《周易》之謎的破解
四、《周易》之流(一):術
五、《周易》之流(二):哲理
【文獻選讀】
【參考書目】
《論語》:禮與仁
一、瞧,那個人是孔子!
二、《論語》其書
三、從“禮”到“仁”
四、流變與影響
五、孔子·中國·中國人
【文獻選讀】
【參考書目】
《老子》:“道”的哲思
一、《老子》其書
二、何謂“道”
三、“道”之用(一):人生
四、“道”之用(二):社會
五、附說莊子:逍遙的遊蕩者如何在“無”中超越?
【文獻選讀】
【參考書目】
三《禮》:規範、秩序與理性的生活
一、《儀禮》:古禮儀集成
二、《周禮》:治國安邦藍圖?
三、《禮記》:禮的闡釋
四、三《禮》:價值何在
【文獻選讀】
【參考書目】
《淮南子》:牢籠萬象的體系
一、劉安與《淮南子》:一部奇書
二、龐大的體係與結構:中國古人宇宙觀念
三、自然、社會與人:三位一體的交感世界
四、垃圾馬車,還是思想體系:回到歷史中看《淮南子》
【文獻選讀】
【參考書目】
《史記》:偉大的歷史著作
一、《史記》:兩代人的心血
二、書名與體例
三、“通古今之變”與“究天人之際”
【文獻選讀】
【參考書目】
《說文解字》:認識漢字之門
一、內容與體例
二、怎樣讀《說文》
三、功用何在
【文獻選讀】
【參考書目】
《黃庭經》:尋求永恆生命
一、什麼是道教
二、道教經典的構成
三、《黃庭經》解說
【文獻選讀】
【參考書目】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佛教袖珍寶典
一、從三藏結集說起
二、佛經的基本思想
三、《心經》來歷之謎
四、《心經》思想的闡釋
……
亞洲史的研究方法 以近世東部亞洲海域為中心
作 者:葛兆光 著
出 版 社:商務印書館
出版日期:2022年10月01日
頁 數:424
裝 幀:平裝
ISBN:9787100209458
主編推薦
"1.本書是“葛兆光講義系列”的一種,是葛兆光教授打磨多年的“亞洲史的研究方法”課程講義; 2.本書“以近世東部亞洲海域為中心”,從亞洲史研究的可能性,講到亞洲史研究的學術史,再到研究東部亞洲史的意義,以及如何研究東部亞洲史; 3.本書每一單元以一個問題開始,以討論和建議閱讀書目結尾,深入淺出循循善誘,作者在講授自己的研究心得的同時,可以引導讀者進一步去思考。 "
內容簡介
本書為“葛兆光講義系列”之一,是作者2011年後為博士生開設“亞洲史的研究方法”課程的講稿,經過十年以上的講述,並反復修訂增補後成書。全書分為四單元十三講,從亞洲史研究的可能性,東西方有關亞洲史的學術史,重點講到近世東部亞洲海域史的研究,並且詳細介紹近世環東部亞洲海域歷史的相關文獻。本書的重點,是通過案例討論亞洲史研究的途徑,也討論如何既把中國史放在亞洲史的大背景中,又從中國角度觀察周邊,進一步通過中國、東部亞洲海域、整個亞洲,理解歷史的交錯、聯繫和融匯。每個單元都以“問題”開始,討論亞洲史研究的必要性,以“討論”結尾,作為進一步研究的起點,最後給出建議閱讀的論著目錄。可以說,這不僅僅是一門針對研究生的歷史課,而且是有關區域史研究的方法論。
目錄
開場白:“亞洲史研究的方法”課程要旨
一單元:亞洲史/東部亞洲史研究的可能性
【問題:亞洲作為一個歷史世界,可能嗎? 】
一講 從“元寇/蒙古襲來”事件說起
引言:同一個歷史事件,在不同的區域、角度和影響
一、“元寇/蒙古襲來”的前前後後
二、“蒙古襲來”及其對東北亞諸國的直接衝擊
三、“元寇”事件的歷史意義:世界史的開端?
第二講 亞洲史研究的可能性
引言:不要畫地為牢:把中國放進亞洲
一、“亞洲”或“東部亞洲”,憑什麼成為一個歷史世界?
二、所謂亞洲或東部亞洲海域:它與歐洲的不同歷史與文明
三、近世的東部亞洲海域:幾個故事
四、超越國境:交錯與糾纏的區域史
第三講 亞洲/東部亞洲史的研究方法
引言:1990年以來歷史學的變化趨勢
一、仍然是歷史、考古與語言:亞洲史研究在中國
二、物品:物質文化史的途徑
三、人物:族群與文化融合的歷史
四、書籍:圖書中的亞洲史
五、事件:涉及亞洲不同國家的歷史事件研究
【討論:文獻、歷史和語言】
【建議閱讀論著】
第二單元:亞洲史的學術史:歐洲東方學、日本東洋學與中國的亞洲史研究
【問題:為什麼要討論學術史?亞洲研究與日本東洋學的興起】
一講 從歐洲東方學、日本東洋學到亞洲史研究
引言:趨向現代:明治以來的東洋學
一、何為東洋?明治大正時代日本對中國周邊之研究
二、“與歐人爭勝”:歐洲東方學之刺激
三、“有如國土”:明治大正時代日本的侵略野心與學術取向之關係
四、明治大正時代:東洋史研究領域的重要日本學者
五、二十世紀中國歷史諸領域所受日本之影響
第二講 個案:近代東西學術中之南中國海及東南亞研究
引言:關於環南海或東南亞的歷史研究
一、東西學術史上的“南海”
二、法國東方學家的南海研究:以費瑯、馬司帛羅和伯希和為例
三、日本東洋學家的南海研究:以藤田豐八和石田乾之助兩部著作為中心
四、東西學術影響下的二十世紀上半葉中國學界:以馮承鈞為例
五、“南海”:歷史課題與政治問題
六、有關南海的歷史文獻,以及《塞爾登地圖》
【討論:通向亞洲史或東部亞洲史的途徑】
【建議閱讀論著】
第三單元:環東海南海作為一個歷史世界:十五世紀以後的東部亞洲海域史
【問題:為什麼十五世紀之後,要談論“東部亞洲海域”? 】
一講 蒙古時代以後:東部亞洲海域史的一個關鍵時代(1368—1420)
引言:歷史的“關鍵時期”
一、妥協:亞洲東部局勢的暫時穩定(1368—1405)
二、對峙:東部亞洲國際秩序的一段曲折(1403—1419)
三、衝突:“應永外寇”或“己亥東征”(1419)
四、再平衡:朝鮮通信使出使日本(1419—1420年及以後)
五、小結:蒙古時代之後的東部亞洲海域
第二講 十五至十九世紀的環東海南海海域
引言:從一部文獻與一幅地圖說起
一、“蒙古時代”之後:東部亞洲海域成為一個歷史世界
二、海道超越了陸路:十五世紀後歷史重心從西北轉向東南
三、自西徂東:東部亞洲海域的秩序在十九世紀面臨挑戰
四、小結:對“中央歐亞”與“東亞”概念的反省:重提環東海南海海域研究之要
【討論:有關“東部亞洲海域”,我們該做什麼?能做什麼? 】
【建議閱讀論著】
第四單元:域外有關近世東部亞洲的歷史文獻舉例
【問題:就算你研究中國史,是否中國史料就已足夠? 】
一講 攬鏡自鑑:為什麼要關注這些域外史料?
引言:為什麼有關中國的域外史料開始引起注意?
一、域外漢文史料的意義:舉幾個例子
二、域外漢文史料的意義(續):繼續舉例說明
三、為什麼中國學界對此關注不夠?
四、現代學術變化可能的又一波?
第二講 有關東部亞洲與中國的日本文獻舉例
引言:且向東瀛尋逸史?
一、《華夷變態》
二、《唐通事會所日錄》【附:《清俗紀聞》】
三、《通航一覽》
四、《善鄰國寶記》
五、《入明記》
【附說:明清中國有關日本的文獻舉例】
第三講 有關東亞與中國的朝鮮史料舉例
引言:近的“鄰居”,“漢”的文獻
一、《韓國文集叢刊》
二、《承政院日記》及《同文彙考》
三、《通文館志》
【附說:明清中國有關朝鮮的文獻舉例】
第四講 有關朝鮮日本之間交往的通信使漢文文獻
引言:什麼是“通信使”?日朝之間的往來
一、朝鮮通信使的三類使命:修好睦鄰、刺探情報、弔喪慶賀
二、通信使的影響:東亞文化的交流
三、現存朝鮮通信使文獻:兩種叢刊與《朝鮮通信使文獻選編》
第五講 有關琉球的漢文文獻
引言:十五、十六世紀亞洲東部海上貿易的中心
一、古琉球•琉球王國•納入日本:琉球歷史的簡介
二、《歷代寶案》
三、明清中國有關琉球歷史的文獻
四、注意朝鮮文獻中的琉球
第六講 有關越南與中國的漢文文獻舉例
引言:通過北寇敘述塑造認同:越南的歷史文獻
一、掙脫中原王朝的羈縻與控制:安南的獨立史
二、《大越史記全書》的歷史書寫
三、其他史料:碑銘以及北使或燕行文獻
【討論:從各種漢文文獻中看東亞的歷史】
課程總結
近年來,歷史學變化很大,有人曾經預言,未來歷史學研究的趨勢,可能是“文化接觸”,也就是不同文化間的相互影響、接受與轉移、邊緣對中心的影響,以及從邊緣重思世界史,強調聯繫、互動、影響的全球史,也許就是這個趨勢的表現之一。這話說的很對,也很有預見性。過去,我們都習慣了所謂“就中國講中國”,只是在中國范圍內以中國史料談論中國,但這是不夠的,可能要大大改變。所以,儘管大家將來要做的,也許只是個別國家的宗教、藝術和歷史研究,但你一定要考慮,它與周邊——具體到中國,就是亞洲——的文化背景和互動可能。
如果我們能把這種超越個別國家的歷史背景和文化聯繫,作為自己的研究視野,我們一定會看到一些過去孤立地研究某個國家宗教、藝術和歷史的時候,可能發現不了的線索和被遮蓋了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