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
《食之五味》由《食療本草》《食憲鴻秘》《山家清供》和《隨園食單》四種組成。
唐代孟詵、張鼎撰寫的《食療本草》是一部研究古代營養學和食物療法的專著。它以一種食物作為一個單元,詳細記載了兩百多種食物的藥性、功效、主治,也記載了食物本身的禁忌和某些食物配伍禁忌等,書中對多數食物療效和應用的闡釋與現代營養學研究成果相一致。看《食療本草》,可以幫助我們了解食物療法的基本常識。
宋代林洪撰寫的《山家清供》對書中所提到的一百多種食物,從原料選取、加工到烹飪,乃至風味獨特之處都有細緻的描述,每每由食物而論及詩歌,由詩歌而論及詩人的品格,有掃雪烹茶、摘花入饌、談詩論文的雅緻。
清代 詞人、學者朱彝尊所編撰的《食憲鴻秘》記載菜餚、麵點、佐料配製三百六十餘道,以江浙風味菜餚為主,呈現了江南四時流轉的美食。
乾隆才子袁枚,集四十年美食實踐之心得,撰寫的《隨園食單》記述三百多種南北菜餚、飯點以及美酒名茶。將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發揮到了 。
酸、甜、苦、辣、咸,既是飲食之五味,也是生活之體味。通過閱讀《食之五味》,您可以深入了解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飲食文化。
......
精 彩 頁:
夏初,林筍盛時,掃葉就竹邊煨熟,其味甚鮮,名曰“傍林鮮”。文與可守臨川,正與家人煨筍午飯,忽得東坡書。詩云:“想見清貧饞太守,渭川千畝在胃中。”不覺噴飯滿案。想作此供也。大凡筍貴甘鮮,不當與肉為友。今俗庖多雜以肉,不才有小人,便壞君子。 “若對此君成大嚼,世間那有揚州鶴”,東坡之意微矣。
山泉亦以源遠流長者為佳。若深潭停蓄之水,無有來源,且不流出,但從四山聚入者亦防有毒。
京師甜杏仁,用熱水泡,加爐灰一撮,入水,候冷,即捏去皮,用清水漂淨。再量入清水,如磨豆腐法帶水磨碎。用絹袋榨汁去渣。以汁入鍋煮熟,加白糖霜熱啖。或量加牛乳亦可。
一物有一物之味,不可混而同之。猶如聖人設教,因才樂育,不拘一律。所謂君子成人之美也。今見俗廚,動以雞、鴨、豬、鵝,一湯同滾,遂令千手*雷同,味同嚼蠟。吾恐雞、豬、鵝、鴨有靈,必到枉死城中告狀矣。
......
作者簡介:
孟詵,唐人。曾師從藥王孫思邈,精通醫藥、養生之術。
張鼎,唐人。孟詵的學生,補充孟詵《食療本草》條目。
林洪,字龍發,號可山。宋人。精通飲食之道,能詩會畫。
朱彝尊,字錫鬯。清人。在諸多學科領域都有極高的造詣。
袁枚,字子才,號簡齋,又號隨園老人。清人。乾隆才子、“性靈派”主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