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鵬程作品:龔鵬程講儒(上下冊)
作者:龔鵬程
出版社:東方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2-01
ISBN:9787506078320
字數:438000
頁碼:550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內容提要
本書所輯,內容大體可分兩部分,一說明歷來儒者如何走錯了路;一為研究儒學的人補習補習,告訴大家儒學還有許多豐富的內涵有待抉發、還有許多面向可供開展。具體來說又分三個方面。一為論述儒家內涵,如儒家的飲饌政治學、星象政治學、歷數政治學、聖典詮釋學、性學與心性之學等。二是探討儒學如何經世致用,具體評述了王船山、熊十力、梁漱溟、當代新儒學家等各家得失。三是提出當代儒學應如何發展成一種生活的學問,提倡生活儒學的重建。
作者介紹
龔鵬程
江西吉安人,一九五六年生於台北市。
曾任淡江大學文學院院長、南華大學校長、佛光大學校長、中國古典文學研究會會長、世界中國哲學會副會長、中華武俠文學會會長、中華歷史文學會會長、聯合報主筆、藝術行政學會會長、自然醫學學會會長、中華道教學院副院長、國際佛學研究中心主任、少林禪武學會會長、南洋學會會長、龔立逑教育基金會董事長、台灣視障學會會長、中華易學研究院院士、東亞孔廟聯誼會召集人、美國歐亞大學校長等。亦曾負責台灣兩岸文教交流業務。
現任北京大學特聘教授、國務院國學中心顧問,有龔鵬程國學院等學術組織及活動,遍及各地。
有文史哲宗教藝術社會學等著作近百種,精博淵懿,為世所稱。曾獲中山文藝獎、中興文藝獎章、教材改進獎、朱自清散文雙年獎等。亦常在世界各地舉辦書法展。
目錄
一 儒家的飲饌政治學
二 儒家的星象政治學
三 儒家的歷數政治學
四 儒家的聖典詮釋學
五 儒家的性學和心性之學
六 儒家對法治社會的反省
七 儒家喪失歷史性的危機
八 儒學經世的問題
九 世俗化的儒家:王充
十 失落的儒學史:東晉名教論
十一 黃宗羲民本思想探賾
十二 論熊十力論張江陵
十三 新儒家面對的處境與批評
十四 存在的感受:新儒家的學術性格
十五 當代儒家與基督教的會通
十六 生活儒學與人間佛教
十七 生活儒學的重建:對朱子的新解讀
十八 儒學與儒教,文廟與武廟
十九 韓儒李退溪政治思想商兌
龔鵬程講佛
作 者 : 龔鵬程
ISBN 號 : 9787506078894
出 版 社 : 東方出版社
出版日期 : 2015-02-01
版 次 : 1
頁 數 : 420
裝 幀 : 平裝
開 本 : 16開
內容介紹
《龔鵬程講佛》首論學佛與佛學之不同,爾後據佛教史,著重討論歷史上佛教與文學、與儒教之互動關係,如唐代的文人與佛教、孔穎達《周易正義》與佛教、李商隱與佛教、成玄英《莊子疏》與佛教、宋代論學詩與參禪、明代袁中郎與佛教、達摩《易筋經》與佛教等;另一部分為對佛教社會面向的研究,如關於佛教飲食倫理的爭論、佛教模式及義理與企業管理、佛教的非營利事業管理、兩岸佛教交流之分析等。
目錄
“三教論衡”自序
一 佛學與學佛
二 孔穎達《周易正義》與佛教
(一)緒論
(二)三教講論
(三)參用佛義
(四)斥佛之誤
三 成玄英《莊子疏》與佛教
(一)與郭象注不同的第一部道教莊子解
(二)成玄英注疏諸書所顯示的兩個方向
(三)由其吸收佛學看唐初道教義理之新發展
(四)由其貶抑儒家論成疏之詮釋情境與策略
(五)成玄英治身與治國合一的理論結構
四 唐代的文人與佛教
(一)文人與佛教關係
(二)文人的儒佛關係
(三)文人的佛道關係
(四)有待健全的論域
五 李商隱與佛教
(一)李商隱學佛的經過
(二)李商隱學佛的原因
(三)李商隱與僧佛有關的詩作
(四)結語
六 晚唐的禪宗與道教
(一)論易卜
(二)談鬼神
(三)說心通
(四)參同契
(五)唐末禪宗發展史的一種解釋
七 釋“學詩如參禪”——兼論宋代詩學之理論結構
(一)本文研究之觀點與方法
(二)宋代詩學之理論結構
(三)轉識成智的幾種途徑
八 袁中郎的佛教與文學
(一)不被人知的袁中郎
(二)參究人天性命之學
(三)受用處在破執任性
(四)不拘格套獨抒性靈
(五)才性生命的轉向與修持
(六)鼓吹西方彌勒淨
(七)端重自守以歸平常
(八)對袁中郎之再認識
九 攝道歸佛的儒者:焦竑
(一)運用道藏
(二)詮釋道經
(三)反對仙道
(四)修性養生
(五)復命歸根
(六)攝道歸佛
(七)三教歸一
(八)克己復禮
(九)攝情歸性
(十)死生情切
十 蕅益智旭唯識學發隱
(一)複雜的歷史形象
(二)唯識觀心之法門
(三)通別兼圓的唯識
(四)以漸修矯治禪弊
(五)真常心與阿賴耶
(六)性相融合的宗旨
(七)思想史的意義
十一 達摩《易筋經》論考
(一)少林武術不出於達摩
(二)少林武術不本於佛教
(三)《易筋經》乃道教導引內功
(四)援道入佛的新典範
(五)仙佛武學的路向與疑難
(六)《易筋經》的流傳與誤解
十二 人間佛教的開展
(一)人間的佛教
(二)失敗的運動
(三)佛教現代化
(四)當代新佛教
(五)超越現代化
十三 佛教模式與企業管理
(一)新萌芽的關係
(二)企業內部統整
(三)建構企業精神
(四)志業生涯規劃
(五)可期待的未來
十四 佛學義理與企業管理
(一)佛學的管理學比附
(二)佛教的現代性依附
(三)現代化及超越現代化
(四)佛學義理對現代的意義
十五 佛教的非營利事業管理及其拓展性
(一)兩種管理學
(二)非營利事業管理
(三)向非營利事業學習
(四)自主的非營利管理學
(五)結語
龔鵬程講道
作 者 : 龔鵬程
ISBN 號 : 9787506079198
出 版 社 : 東方出版社
出版日期 : 2015-02-01
版 次 : 1
頁 數 : 488
裝 幀 : 平裝
開 本 : 16開
內容介紹
《龔鵬程講道》是一部有關道家、道教、道學文化的專著,全書共分三個部分:第一部分為道教通論,如道教概說,道教的性質,道、道家、道教、道教史,道門文字教、身體觀等;第二部分為道法分說,對天師道、靈寶道、上清道、淨明道、內丹丹法等均有說明;第三部分為道教文化研究,探悉道教與儒家經學、醫學、書法等的關係。
目錄
總序
一 道教概說
(一)不信鬼神
(二)自求多福
(三)各道其道
(四)教中有教
(五)不主老莊
(六)以氣言道
(七)成就生命
(八)道術之分
二 道教的性質
三 道?道家?道教?道教史
(一)各道其道
(二)道與道家
(三)道術各異
(四)正道邪道
(五)淵源互殊
(六)教中有教
(七)道教新史
四 道門文字教
(一)自然創生的天書
(二)虛無氣化而成文
(三)文字為文明之本
(四)以文字掌握世界
(五)道教信仰的核心
(六)道門文字教
五 道教的身體觀
(一)心體與形體
(二)身體與天體
(三)男體與女體
(四)身體與國體
六 早期天師道
(一)道教研究的基本原則
(二)《老子道經想爾》殘卷
(三)天師道對道教的批判
(四)被扭曲的天師道面貌
(五)歷史的異化與還原
七 《黃庭經》論
(一)自力的宗教
(二)普傳的方法
(三)內外的區分
(四)內不可論外
(五)內多上清法
(六)各種黃庭學
(七)《黃庭》的理論
(八)理論的淵源
(九)醫道關係論
八 內丹學的興起
(一)服食與服氣:典範間的爭衡
(二)內氣與定觀:服氣論的轉向
(三)虛心與存神:心性論的發展
(四)胎息與內丹:內丹說的出現
(五)還丹與火候:《參同契》的運用
(六)交媾與結胎:內煉者的擬喻
九 《陰符經》敘論
(一)經系唐朝以前書考
(二)今本與《周書陰符》之關係
(三)論今傳《陰符經》作者不可考
(四)《陰符經》諸注本
十 淨明道的道法
十一 陳師道:陳侯學詩如學道
(一)學詩如學道
(二)學詩如學仙
(三)學詩如學佛
(四)詩禪不合一
(五)論者當知道
附論
十二 黃宗羲與道教
(一)博學多藝的黃梨洲
(二)梨洲與道教的關係
(三)梨洲辨儒佛之界限
(四)論晚明的博洽學風
(五)好奇者辨佛老宗旨
十三 道教影響下的儒家經學
十四 道醫論
(一)中醫傳統的變遷
(二)由巫醫到巫與醫
(三)經脈理論的形成
(四)道醫傳統的出現
(五)道醫流傳與發展
(六)道醫儒醫之糾葛
(七)道林養性與儒門事親
十五 以人為藥
十六 道教與書法
(一)缺乏研究的論域
(二)信仰文字的宗教
(三)對於書寫的講究
(四)關於書寫的觀念
(五)漸行漸疏的關係
十七 張三豐武學論考
(一)依托張三豐的內家拳
(二)依托張三豐的太極拳
(三)依托張三豐的道派
(四)納入道教體系中的太極拳
(五)拳道合一的張三豐武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