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上海古籍
ISBN:9787573208507
作者:陶金|責編:黎大偉
頁數:1627
出版日期:2023-10-01
包裝:平裝
開本:32開
【編輯推薦】
本書以天師道儀式生活中的核心元素-授簓制度為主題,呈現出以下幾個特點:一是將天師道放在更大的歷史背景下來審視,譬如,作者註意到授箕制度中對道士 位階的規定與秦漢時代的職官制度有著不少相似之處,遂深入發掘了秦漢職官制度對早期道教授甕制度的影響,打通了史與製度史,可以說是一次非常新穎的嘗試。 二是作者著重發掘道教內部文獻對授籙制度的描述,透過對大量法籙文本的細讀,抉發出天師道的不少核心理念,並重新建構了天師道儀式生活的生動畫面。 綜上,本書可謂一部頗具新意的早期道教研究著作。
【內容簡介】
「正一威之道」(或稱「天師道」)是道教最早出現的教派,它對後世道教有著決定性的影響。 然而,由於正史對早期道教各教派的記載散碎不成系統,道教內部史料又相當駁雜,存在編年史困難等問題,故學界對天師道的研究大多流於粗線條的描述,對其儀式生活及相關的 思想觀念等均缺乏深入細緻的研究。
授籙制度是天師道儀式生活的核心,也是天師道思想觀念的載體。 本書以天師道授籙制度為中心主題,首先論述了先秦至漢代的思想文化、職官制度與天師道授籙制度的關係,接著細緻分析了天師道的法籙文本,討論了中古道教不同派別 授籙制度的區別與聯繫,最後深入論述了道教授籙制度的歷史傳承與其所承載的思想觀念。 可以說是填補了天師道研究的一大空白。 本書徵引文獻豐富,並充分利用了當代學的分析方法,給人以目一新之感。 同時,引用並介紹了不少道教研究的前沿成果,如美國科羅拉多大學祁泰履教授對天師道歷史的相關研究,相信會為國內道教研究者帶來較大的幫助與啟發。
【作者介紹】
陶金,1983年生於北京。 英國諾丁漢大學建築學士,美國芝加哥大學宗教學碩士,現就職於清華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要從事當代宗教建築設計,以及與「洞天福地」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相關的研究工作。
研究主要聚焦於空間、儀式與思想,包括傳統山水場所的儀式功能與神聖屬性,國家與宗教儀式空間的建構,道教科儀及其義理思想等。
曾參與主編《2019年第一屆洞天福地研究與保護國際研討會論文集》(科學出版社,2021),參與執筆《欽安殿原狀》(故宮出版社,2021)。
目錄
劉仲宇序
高萬桑序
自序前言
第一章 前夕
第一節 商周兩漢的宗教傳統
第二節 兩漢宗教的職官制度
第三節 兩漢宗教的複生觀念
第四節 先秦兩漢的天命氣運觀念
第二章 盟約
第五節 先秦時期的盟約儀式
第六節 漢末道教盟約的建立
第七節 盟威道基本義理觀念1
第八節 盟威道基本義理概念2
第九節《清約》的三重宗教精神
第三章 法籙
第十節 正一部法籙之體系
第十一節 契券與法籙之內容
第十二節 將軍策之職官義理
第十三節 道民、籙生與祭酒
第十四節 盟威道儀式之生活化
第十五節 靈寶與上清之法籙
第十六節 從正一籙到上清籙
第四章 授度
第十七節 授度體系的經緯框架
第十八節 授度儀式的結構分析
第十九節 授度儀式的符號象徵
第二十節 升度儀式與義理考察
餘論
附錄 近世法籙授度六題
引言
附錄一、宋元之際道教的三點轉變
附錄二、法職授度體系的三個要素
附錄三、江西修水《都功篆》小考
附錄四、三種法篆授度文憑小考
附錄五、近代上海道教科儀資料中的法篆授度
附錄六、甘肅省民勤縣《坐靖參傳》概要
參考書目
道教授籙制度研究
ISBN13:9787516139295
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作者:劉仲宇
裝訂/頁數:精裝/370頁
規格:26cm*19cm (高/寬)
版次:1
出版日:2014/04/01
內容簡介
符箓是道教的重要法器,授箓,或稱授符箓,是道教最為基本的組織制度。然而,這樣一個重要的課題,卻至今沒有一個系統的研究成果出現。由劉仲宇編著的這本《道教授箓制度研究》考察了授箓制度的形成,概述了它在古代社會中的演變,以及當代授箓的情況。成果考察了授箓的儀式,授箓與道教徒的修行、與道教的法術科儀的密切關系。深入探討了法箓的結構、特點,對于授箓活動在當前的發展方走向,作了初步的探索。現在的成果,填補了一項學術研究的空白。
目錄
序
緒論
第一節 一個久缺的研究課題
第二節 厘清授箓研究中的幾個概念
第三節 研究授箓制度的文化視野
第一章 符箓與授箓制度的來歷
第一節 符與箓的來歷
第二節 道教授箓儀的形成
第三節 早期正一盟威策特點分析
第二章 授箓制度在古代社會中的演變(上)
第一節 正一符箓的改革與整頓
第二節 各新出符箓與南北朝時授箓制度的普及
第三節 在“正一”名義下各派符箓的整合
第三章 授箓制度在古代社會中的演變(下)
第一節 大量出現的新符箓 序
緒論
第一節 一個久缺的研究課題
第二節 厘清授箓研究中的幾個概念
第三節 研究授箓制度的文化視野
第一章 符箓與授箓制度的來歷
第一節 符與箓的來歷
第二節 道教授箓儀的形成
第三節 早期正一盟威策特點分析
第二章 授箓制度在古代社會中的演變(上)
第一節 正一符箓的改革與整頓
第二節 各新出符箓與南北朝時授箓制度的普及
第三節 在“正一”名義下各派符箓的整合
第三章 授箓制度在古代社會中的演變(下)
第一節 大量出現的新符箓
第二節 三山授箓宗壇的確立與“正一教主”
第三節 “萬法宗壇”與三山滴血派的出現
第四節 《正乙天壇玉格》與授箓的進一步規范
附:走上統治階層頂峰的授箓——帝王貴族受箓的重要影響
第四章 當代授箓儀的恢復與演變
第一節 清中期以來道教的衰落與授箓儀的不正常情形
第二節 當代道教授箓活動的恢復和發展趨勢
第五章 授箓的儀式
第一節 授箓儀式在道教儀式體系中的地位
第二節 授箓儀的準備——寫箓及所用的法物
第三節 儀式過程
第四節 所授法箓的整體性和針對性
第五節 授箓儀所用文書及其特殊樣式
第六章 授箓與道士的修煉
第一節 受箓后的煉氣
第二節 守戒與修德
第三節 煉暴與煉將
第四節 閱箓儀與存想的訓練
第七章 授箓與道教的科儀法術
第一節 法術的傳授與符箓
第二節 箓中反映的法術和法術體系
第三節 科儀使用符箓舉隅
重要名詞索引
附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