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圖丹鏡
ISBN13:9787501085101
出版社:文物出版社
作者:(明)張星餘
出版日:2024/09/01
裝訂/頁數:精裝/504頁
規格:24cm*17cm (高/寬)
內容介紹
《易圖丹鏡》是一部明 代著作,又稱為《白嶽山人 集注易圖丹鏡》,作者是張 星餘。書中,作者以金、木 、水、火、土五集的形式, 對《易經》進行了深入的解 讀與闡述。每一集中,作者 都以卦象為主線,結合自身 對現實世界的理解,從宇宙 本源、天道運行、天地交感 等角度,解析了《易經》中 的哲學思想、道德理念和人 生智慧,並輯錄與《周易》 相關的各類圖表,有些圖還附有作者的解說。全書鐫雕 精美,版畫生動精細,系晚 明刻書佳作。此影印所據 底本為明崇禎十五年序刊本
大道真言:黃老內丹學修研筆記
ISBN13:9787515214849
出版社:中醫古籍出版社
作者:於德潤
出版日:2017/07/31
裝訂/頁數:平裝/280頁
規格:23.5cm*16.8cm (高/寬)
版次:一版
內容介紹
「上下五千年」的中華生命文化,其源頭濫謐於《河圖》、《洛書》,肇始於《易經》、《陰符經》,大成於《道德經》。這些經典所蘊涵的生命智慧,是我們民族傳統文化的神髓。
本書冠以《大道真言》,實乃對此四部經典「真言」的感悟:
《河圖》、《洛書》是上古先民心靈思維的認知典範;《易經》歷來被視為五經之首;《陰符經》在黃老文化中具有祖經的地位;《道德經》整合並完善了作為文化道宗的「黃老思想」。基於對此四部經典的感悟,本書精選了的修真要訣加以適度提要,目的是結合當代人的生命修養和認知回歸,盡可能真實、本色地再現一直被視為玄奧神秘的黃老內丹學,為有志於傳承大道智慧的當代行者提供必要的踐行支持。
目錄
序 1
上篇:感悟經典 3
聲音與心音 3
悟河圖、洛書 5
感想《易經》 20
感想《陰符經》 53
感想《道德經》 91
中篇:真訣舉要 175
第一章 修行總要 175
元亨利貞 175
夫道,一而已矣 179
由命入性者,道也 181
合天道、應天時、法自然 183
煉心、守中、歸真 188
第二章 煉己築基法要 192
道德立基與深根固蒂 192
煉己待時與為道日損 197
築基補虧與開關展竅 204
玄牝之門與神息相依 211
第三章 性命雙修訣要 215
虛寂恆誠 215
凝神氣穴 217
無為合神 221
真意為媒 225
守中抱一 228
大定真空 233
下篇:師傳語要 239
直溯黃老 239
真的不好說 242
沒有意念 256
但有門派觀念即是小道 258
有形為假 261
呆坐傻等 264
功夫吃功夫 267
順其自然 270
慧而不用 272
真修者在民間 277
後記 280
長生久視:中華傳統內丹學的現代轉化
作者: 於德潤
出版日期:2017/06/01
開本:16開
裝幀:精裝
頁碼:217
內容簡介
本書是對中華生命文化的大道絕學——內丹學現代轉化的一次積極探索。作者從黃老養生思想本源出發,拋開宗派視角,基於內丹古法承傳和30年實修經驗,首次提出傳統內丹學現代轉化的命題,並針對現代人的養生誤區,在揭示內丹養生學延年益壽的奧秘、闡述內丹學的基本養生理念和修煉方法的同時,系統地提出了從修煉宗旨到修煉方法等方面的轉化思路,還特別對現代人日常修煉要點以及內丹修煉生活化提出了相應的參考意見。作者寫作本書的目的,也就是在探索中華主流生命文化中的生命智慧,以提醒現代人不要在物慾橫流、浮華躁動的人生旅途中迷失本性。更提示現代人不可以漠視自然,並且要尊重生命,關懷生命。你愛生命,生命才愛你。這就是天人合一的大生命觀給我們的生命智慧。
目錄
第一部:中華傳統養生體系之大道絕學-內丹養生
第一章 淵源
第一節 中華傳統養生思想概覽
第二節 中華傳統養生體系的大道絕學-內丹養生
第二章 承傳與演化
第一節 內丹養生的形成與流派
第二節 內丹養生延年益壽的奧秘
第三節 內丹養生與其他養生方法的不同
第三章 傳統內丹學的養生理念與方法
第一節 傳統內丹學的基本養生理念
第二節 傳統內丹學的基本修練方法
第四章 傳統內丹養生思想的現代認知價值
第一節 傳統內丹養生思想的現代認知價值
第二節 傳統內丹養生思想的生命智慧及現代啟示
第二部分:傳統內丹學的現代轉化
第五章 內丹學現代轉化的客觀要求
第一節 現代人的養生迷思
第二節 現代人內丹修行之難
第三節 內丹學現代轉化的客觀要求
第六章 內丹學現代轉化的基本思路
第一節 修練宗旨的轉化
第二節 養生修持觀的轉化
第三節 修行方法的轉化與迴歸
第四節 主要修練術語的解讀與轉化
第三部分:內丹學現代修行指要
第七章 內丹學現代修行的基本方法
第一節 頓法漸修
第二節 方法與步驟
第三節 修行要訣
第八章 日常修練指要
第一節 內丹修練舉要
第二節 內丹修行生活化
第九章 重要丹經必讀
第一節 重要丹經提要
第二節 重要丹經必讀
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