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中國書店出版社
ISBN:9787514905502
商品編碼:16557862621
包裝:盒裝
叢書名: 群書治要譯註
開本:16
出版時間:2013-05-01
用紙:膠版紙
套裝數量:10
內容簡介
《群書治要譯註(套裝共10冊)》是唐太宗李世民(公元五九九年——六四九年)於貞觀初年下令編輯。太宗十八歲隨父從軍,起義平定動亂的社會,戎馬倥傯十餘年。二十八歲即帝位後,偃武修文,特別留心於治平之道,休生養民。根據《新唐書》記載如下:
太宗欲知前世得失,詔魏徵、虞世南、褚亮及德言裒次經史百氏帝王所以興衰者上之,帝愛其書博而要,曰:“使我稽古臨事不惑者,公等力也!”賚賜尤渥。
《群書治要譯註(套裝共10冊)》整理歷代帝王治國資政史料,擷取經、史、諸子百家中,有關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精要,彙編成書。上始五帝,下迄晉代,自一萬四千多部、八萬九千多卷古籍中,博採典籍六十五種,共五十餘萬言。書成,如魏徵於序文中所說,實為一部”用之當今,足以鑑覽前古;傳之來葉,可以貽厥孫謀”的治世寶典。
作者簡介
魏徵(580年-643年),字玄成,唐初傑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史學家。河北鉅鹿人。貞觀元年(627年),升任尚書左丞。貞觀二年(628年),魏徵被授秘書監,並參掌朝政,在此期間,受命編撰《群書治要》,於貞觀五年(631年)編輯成書。貞觀七年(633年),魏征代王珪為侍中。貞觀十年(636年),魏徵奉命主持編寫《隋書》、《週書》、《梁書》、《陝書》、《齊書》(時稱五代史)等,歷時七年。貞觀十二年(638年),魏徵看到唐太宗逐漸怠惰,懶於政事,追求奢靡,便奏上著名的《十漸不克終疏》,列舉了唐太宗執政初到當前為政態度的十個變化。貞觀十六年(643年),魏徵病逝家中。太宗親臨弔唁,痛哭失聲,並說:“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我常保此三鏡,以防己過。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鏡矣。”
虞世南(558年-638年),字伯施,餘姚人,唐初政治家,書法家,文學家。隋煬帝時官起居舍人,唐時歷任秘書監、弘文館學士等。唐太宗稱他德行、忠直、博學、文詞、書翰為五絕“世南一人,有出世之才,遂兼五絕。一曰忠讜,二曰友悌,三曰博文,四曰詞藻,五曰書翰。”
目錄
第一冊
前言
從《群書治要》看聖賢教育的重要性
群書治要譯註序
譯註説明
群書治要序
校正群書治要序
群書治要考例
卷一 周易治要
卷二 尚書治要
卷三 毛詩治要
第二冊
卷四 春秋左氏傳治要(上)
卷五 春秋左氏傳治要(中)
卷六 春秋左氏傳治要(下)
卷七 禮記治要
卷八 周禮治要
周書治要
國語治要
韓詩外傳治要
第三冊
卷九 孝經治要
論語治要
卷十 孔子家語治要
卷十一 史記治要(上)
卷十二 史記治要(下)
卷十二 吳越春秋治要
卷十三 漢書治要(一)
第四冊
卷十四 漢書治要(二)
卷十五 漢書治要(三)
卷十六 漢書治要(四)
卷十七 漢書治要(五)
卷十八 漢書治要(六)
第五冊
卷十九 漢書治要(七)
卷二十 漢書治要(八)(缺)
卷二十一 後漢書治要(一)
卷二十二 後漢書治要(二)
卷二十三 後漢書治要(三)
第六冊
卷二十四 後漢書治要(四)
卷二十五 魏志治要(上)
卷二十六 魏志治要(下)
卷二十七 蜀志治要
卷二十七 吳志治要(上)
卷二十八 吳志治要(下)
第七冊
卷二十九 晉書治要(上)
卷三 十 晉書治要(下)
卷三十一 六韜治要
陰謀治要
鬻子治要
卷三十二 管子治要
卷三十三 晏子治要
司馬法治要
孫子兵法治要
卷三十四 老子治要
鶡冠子治要
列子治要
墨子治要
第八冊
卷三十五 文子治要
曾子治要
卷三十六 吳子治要
商君子治要
尸子治要
申子治要
卷三十七 孟子治要
慎子治要
尹文子治要
莊子治要
尉繚子治要
卷三十八 孫卿子治要
卷三十九 呂氏春秋治要
第九冊
卷四 十 韓子治要
三略治要
新語治要
賈子治要
卷四十一 淮南子治要
卷四十二 鹽鐵論治要
新序治要
卷四十三 說苑治要
卷四十四 桓子新論治要
潛夫論治要
卷四十五 崔寔政論治要
昌言治要
第十冊
卷四十六 申鑒治要
中論治要
典論治要
卷四十七 劉廙政論治要
蔣子萬機論治要
政要論治要
卷四十八 體論治要
典語治要
卷四十九 傅子治要
卷五十 袁子正書治要
抱朴子治要
精彩書摘
中華民族有著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華文明是世界古代文明中始終沒有中斷、連續五千多年發展至今的文明,是人類智慧的瑰寶。在世界文明史上,先後出現過古巴比倫文明、古埃及文明、古羅馬文明、古印度文明和中華文明等,這些古文明,有的衰落了,有的消亡了,有的融入了其他文明。而中華文明,以其頑強的凝聚力和雋永的魅力,歷經滄桑而完整地延續了下來。
中華民族的文化之所以千古傳承、不斷豐富發展而沒有中斷,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古人給我們留下了大量的典籍,其數量舉世罕見。這些經典,讓中國古聖先賢的聖賢教育代代都能培養出聖賢君子,使得中華民族無論在何種境況下都後繼有人,讓傳統文化的薪火始終不滅。這些經典,不僅讓中華民族的後世子孫蒙受福蔭,也不斷傳播到世界各地,給世界人民帶來和諧安定。
在我國歷史上,就曾經有這樣一部書,不僅開創了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貞觀盛世”,而且還遠渡重洋,被日本天皇和臣子奉爲圭臬,創造了日本歷史上的兩朝盛世。然而這樣一部偉大的著作,卻在我國歷史上因爲失傳了一千多年,一直鮮爲人知。這部書就是——《群書治要》。
《群書治要》是唐太宗李世民(公元五九九年—六四九年)於貞觀初年下令編輯。太宗十八歲隨父從軍,起義平定動亂的社會,戎馬倥傯十馀年。二十八歲即帝位後,偃武修文,特別留心於治平之道,休生養民。
唐太宗李世民即位第二個月,便下令在弘文殿聚書二十萬卷,設立“弘文館”,即爲國家藏書之所,亦爲皇帝招納文學之士之地,集聚了褚亮、姚思廉、蔡允恭、蕭德言等英才,“聽朝之際,引入殿內,講論文義”“或至夜分而罷”。每當朝廷議事之後,唐太宗便延請眾人同入弘文館,向眾賢士請教治國良策,以爲日後施政良方。
儘管諸賢士日夜在弘文館輪值,但是也並非時時隨侍在太宗之側,而且古代經典卷帙浩繁,很難遍覽,即使是遍覽群書,也恐有不得其精要的遺憾。太宗有感於此,故而産生編撰《群書治要》的想法。對此,《新唐書?蕭德言傳》記載如下:
太宗欲知前世得失,詔魏徵、虞世南、褚亮及德言裒次經史百氏帝王所以興衰者上之,帝愛其書博而要,曰:“使我稽古臨事不惑者,公等力也!”賚賜尤渥。
《群書治要》一書,整理歷代帝王治國資政史料,擷取經、史、諸子百家中有關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精要,彙編成書。上始五帝,下迄晉代,自一萬四千多部、八萬九千多卷古籍中,博採典籍六十五種,共五十馀萬言。書成,如魏徵於序文中所説,實爲一部“用之當今,足以鑑覽前古;傳之來葉,可以貽厥孫謀”的治世寶典。
唐太宗在讀《治要》後,在《答魏徵上〈群書治要〉手詔》中感慨道:“朕少尚威武,不精學業,先王之道,茫若涉海。觀所撰書,見所未見,聞所未聞,使朕致治稽古,臨事不惑。其爲勞也,不亦大哉!(見《全唐文》)”唐太宗特令繕寫《治要》十馀部,分賜太子及諸侯王以作從政龜鑑。
貞觀九年,唐太宗再次總結閲讀《治要》的感受説:“手不釋卷,知風化之本,見政理之源”(見《貞觀政要》)。由此,可知唐太宗及其群臣之所以將《治要》作爲創建貞觀”盛世”依據的道理了。
此外,按照宋代王應麟編撰的《玉海》引用《集賢註記》一書上記載:天寶十三載十月,敕院內別寫群書政要刊出。另外,在李蘩《和鄴侯家傳》裡面也提到:“'朕欲知有古政理之要,而史籍廣博,卒難尋究,讀何而可。'對曰:'“昔魏徵爲太子略群書之言理道者,撰成五十卷,謂之群書理要。 ’”可見,唐朝的人對這本書一直以來都是非常重視的。
如此珍貴的一部典籍,然因當時中國雕版印刷尚未發達,此書至宋初已失傳。所幸者,此書經由日本遣唐使帶到日本,從此被日本歷代天皇及皇子、大臣奉爲圭臬,成爲學習研討中華文化的一部重要經典。根據日本島田翰著的《古文舊書考》稱:“《續日本後記》載:'仁明天皇承和五年(唐代開成三年,公元八三八年),天皇禦清涼殿,令助教(日本官名)直道宿稱廣公讀《群書治要》。'”日本《三代實録》雲:“清和天皇貞觀十七年(“貞觀”是日本第五十六代天皇年號,相當唐乾符二年,即公元八七五年)四月,天皇讀《群書治要》。”由此可知,《群書治要》在唐文宗時已傳入日本。至唐僖宗時,日本清和天皇仍然“與大臣共研讀之”。據考,日本嘉元(日本九十四代天皇年號)四年(相當元大徳九年,即公元一三零五年)二月十八日,《群書治要》“以右大辦(日本官名)三位經雄卿本書寫點校畢”。可見此書流傳到日本後,一直受到日本天皇的高度重視。因此,日本人林信敬在《群書治要》天明本的校正序裡就説道:“我朝承和、貞觀之間,致重雍襲熙之盛者,未必不因講究此書之力。”指出日本承和、貞觀年間(約公元八三四-八七六年),社會呈現出安定繁榮的盛世局面,未必不是藉助這本書的力量所成就的。
據日本尾張國校督臣細井德民在天明五年(公元一七八五年)刊印《群書治要》時寫的考例中記敘,早在公元十三世紀日本鎌倉幕府第五代武將軍北條實時(亦稱金澤實時),因其“好居書籍”,故在發現《群書治要》後,請中秘書寫“以藏其金澤文庫”,《群書治要》因此得以傳世。後來,此書歸德川家康,他在得到這個本子後,曾於一六一六年(日本元和二年)正月命令用活字排印。但此時的《群書治要》已經缺失卷第四、卷第十三和卷第二十,殘存四十七捲了。半年後,《群書治要》印成五十一部,每部凡四十七冊。不幸的是,此時德川家康突然去世,印本只是分贈給了德川家康的後裔尾張、紀伊兩家藩主。事實上等於沒有公開發行,所以流傳在外的不多。一七八一年,也就是日本天明元年,尾張藩主家的大納言宗睦,有感於《群書治要》未能流布,便從楓山官庫中藉得原“金澤文庫”藏僧人抄本《群書治要》,重新校刊。一七八六年(日本天明六年)重印本告成,分贈諸藩主和各位親臣。這就是今天流傳於世的天明本《群書治要》。寬政八年(公元一七九六年)尾張藩主家以五部移送長崎海關掌管近藤重藏,託其轉達中華。近藤氏以一部存長崎聖堂,一部贈諏訪社,三部贈唐商館,由中國商人攜回,《群書治要》重回中土。嘉慶七年,鮑廷博輯《知不足齋叢書》,序中已言及天明本《群書治要》。其後,《群書治要》入阮元輯《宛委別藏》。民國年間,商務印書館曾將《群書治要》重新排校出版。 《群書治要》得以傳世。
爲了讓這一罕見的治世寶典利益當今世人,這次我們將此書進行了註釋和白話翻譯,並補録了亡佚的三卷,以便於當前人們學習。
《群書治要》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精粹集成、世代治國安邦的經驗彙編,是中華先哲留給我們最寶貴的財富,相信一定能夠爲當代構建和諧社會乃至和諧世界提供寶貴的經驗借鑒。
“以銅爲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爲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爲鏡,可以明得失。”研讀《群書治要》,可以達致“君”學可以治國、“臣”學可以輔政、“民”學可以齊家的效果。願我輩同仁,共學此書;願古聖先賢之教誨,利益世人,和諧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