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膚病中醫診療學 修訂版
作 者:徐宜厚,王保方,張賽英 編
出 版 社:中國中醫藥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0年06月01日
頁 數:912
裝 幀:平裝
ISBN:9787513260343
內容簡介
全書19章,第1~5章扼要敘述中醫皮膚病學發展概況,中醫皮膚病的範圍、生理、病因、症狀、診斷和防治;第6章為皮膚病臨床進展和經典文獻;第7~16章按部位分類,重點介紹了230種皮膚病的病因病機、診鑑要點、辨證施治、偏方驗方、調攝護理、預後判斷、醫案精選、名論摘要;第17章中醫美容;第18章皮膚科常用中藥,介紹了皮膚科200多味中藥的應用心得;第19章皮膚科常用腧穴。附篇為內外用藥附方、中西醫病名對照等。
本書1998年1版3次印刷,9932冊;2007年,2版4次印刷5050冊;此為第三次修訂。 20世紀90年代末翻譯成英文,愛斯威爾出版公司全球發行,口碑很好。本次修訂在保持原書框架不變的基礎上,主要做以下改動:①增添皮膚垢著病、副銀屑病等16個病種;②對部分病種增補作者的經驗與體會;③刪除部分錶達不夠準確的文獻資料。 ④修改和補漏二版內容上的錯誤和缺漏。
作者簡介
徐宜厚,男,第二批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皮膚科專業委員會顧問。師從武漢名醫單蒼桂老中醫和北京名醫趙炳南教授。出版專著多部,代表作《皮膚病中醫診療學》《跟師趙炳南手記》《徐宜厚皮科傳心錄》。
目錄
內容提要
修訂說明
1997年第1版李序
1997年第1版前言
第一章 中醫皮膚病學發展概況
第二章 中醫皮膚病的範圍、命名和釋義
一、中醫皮膚病的範圍
(一)真菌病
(二)細菌性皮膚病
(三)病毒性皮膚病
(四)昆蟲引起的皮膚病
(五)變應性皮膚病
(六)結締組織病
(七)神經功能障礙性皮膚病
(八)物理性皮膚病
(九)紅斑鱗屑性皮膚病
(十)皮膚附屬器疾病
二、皮膚病的命名和釋義
(一)命名
(二)釋義
第三章 中醫對皮膚生理的認識
一、膚腠
二、玄府
三、毛髮
(一)名稱
(二)生源
(三)覘病
四、爪甲
第四章 皮膚病的病因、症狀和診斷
一、皮膚病的病因
(一)六淫侵襲
(二)感染毒邪
(三)飲食不節
(四)房勞損傷
(五)七情鬱結
(六)各種傷害
(七)禀賦不耐
二、皮膚病的症狀
(一)自覺症狀
(二)他覺症狀
三、皮膚病的診斷
(一)四診在皮膚科的應用
(二)辨病與辨證
第五章 皮膚病的防治
一、皮膚病的預防
二、皮膚病的治療
(一)基本特點
(二)基本原則
(三)病證結合論治
(四)治法
(五)外治法
(六)針灸療法
(七)其他療法
三、皮膚病的護理
第六章 皮膚病近代研究進展
一、臨床診療進展
(一)病因病機的研究
(二)辨病辨證的研究
(三)治法的研究
(四)方藥的研究
(五)單味藥的研究
(六)疑難病的研究
二、文獻整理進展
(一)老中醫經驗集
(二)綜合性專著
(三)專病專著
(四)普及本
(五)方藥專著
第七章 頭面部皮膚病
油風(斑禿)
【病名釋義】
【病因病機】
【診鑑要點】
(一)診斷要點
(二)鑑別診斷
【辨證施治】
(一)內治法
(二)外治法
(三)針灸療法
(四)其他療法
【偏方薈萃】
【調攝護理】
【預後判析】
【醫案精選】
【名論摘要】
發蛀脫髮(脂溢性脫髮)
【病名釋義】
【病因病機】
【診鑑要點】
(一)診斷要點
(二)鑑別診斷
【辨證施治】
(一)內治法
(二)外治法
(三)針灸療法
【偏方薈萃】
【調攝護理】
【預後判析】
【醫案精選】
【名論摘要】
白 發
【病名釋義】
【病因病機】
【診鑑要點】
(一)診斷要點
(二)鑑別診斷
【辨證施治】
(一)內治法
(二)外治法
【偏方薈萃】
【調攝護理】
【預後判析】
黃 發
【病名釋義】
【病因病機】
【診鑑要點】
【辨證施治】
(一)內治法
(二)外治法
【偏方薈萃】
【調攝護理】
【預後判析】
【名論摘要】
發不生(假性斑禿)
【病名釋義】
【病因病機】
【診鑑要點】
(一)診斷要點
(二)鑑別診斷
【辨證施治】
(一)內治法
(二)針灸療法
【調攝護理】
【預後判析】
【名論摘要】
拔毛癖
【病名釋義】
【病因病機】
【診鑑要點】
【辨證施治】
【偏方薈萃】
【調攝護理】
【預後判析】
白屑風(皮脂溢出)
【病名釋義】
【病因病機】
【診鑑要點】
(一)診斷要點
(二)鑑別診斷
【辨證施治】
(一)內治法
(二)外治法
(三)針灸療法
(四)其他療法
【偏方薈萃】
【調攝護理】
【預後判析】
面遊風(脂溢性皮炎)
【病名釋義】
【病因病機】
【診鑑要點】
(一)診斷要點
(二)鑑別診斷
【辨證施治】
(一)內治法
(二)外治法
(三)其他療法
【偏方薈萃】
【調攝護理】
【預後判析】
【醫案精選】
【名論摘要】
白皮(石棉狀糠疹)
【病名釋義】
【病因病機】
【診鑑要點】
(一)診斷要點
(二)鑑別診斷
【辨證施治】
(一)內治法
(二)外治方
(三)針灸療法
(四)其他療法
【偏方薈萃】
【調攝護理】
【預後判析】
【醫案精選】
【經驗與體會】
白禿瘡(白癬)
【病名釋義】
【病因病機】
【診鑑要點】
(一)診斷要點
(二)鑑別診斷
【辨證施治】
(一)內治法
(二)外治法
(三)針灸療法
【偏方薈萃】
【調攝護理】
【預後判析】
【名論摘要】
肥瘡(黃癬)
【病名釋義】
【病因病機】
【診鑑要點】
(一)診斷要點
(二)鑑別診斷
【辨證施治】
(一)內治法
(二)外治法
【偏方薈萃】
【調攝護理】
【預後判析】
【名論摘要】
赤禿(膿癬)
【病名釋義】
【病因病機】
【診鑑要點】
(一)診斷要點
(二)鑑別診斷
【辨證施治】
(一)內治法
(二)外治法
【偏方薈萃】
【調攝護理】
【預後判析】
螻蛄癤(膿腫性穿掘性頭部毛囊周圍炎)
【病名釋義】
【病因病機】
【診鑑要點】
【辨證施治】
(一)內治法
(二)外治法
【偏方薈萃】
【調攝護理】
【預後判析】
【醫案精選】
【名論摘要】
髮際瘡(毛囊炎)
【病名釋義】
【病因病機】
【診鑑要點】
(一)診斷要點
(二)鑑別診斷
【辨證施治】
(一)內治法
(二)外治法
(三)針灸療法
(四)其他療法
【偏方薈萃】
【調攝護理】
【預後判析】
【醫案精選】
【名論摘要】
項後肉龜瘡(項部硬結性毛囊炎)
【病名釋義】
【病因病機】
【診鑑要點】
【辨證施治】
(一)內治法
(二)外治法
【偏方薈萃】
【調攝護理】
【預後判析】
火珠瘡(禿髮性毛囊炎)
【病名釋義】
【病因病機】
【診鑑要點】
(一)診斷要點
(二)鑑別診斷
【辨證施治】
(一)內治法
(二)外治法
(三)針灸法
【偏方薈萃】
【調攝護理】
【預後判析】
【醫案精選】
【名論摘要】
時毒暑癤(單純性毛囊炎)
【病名釋義】
【病因病機】
【診鑑要點】
(一)診斷要點
(二)鑑別診斷
【辨證施治】
(一)內治法
(二)外治法
【偏方薈萃】
【調攝護理】
【預後判析】
【醫案精選】
【名論摘要】
癤(癤與癤病)
【病名釋義】
【病因病機】
【診鑑要點】
(一)診斷要點
(二)鑑別診斷
【辨證施治】
(一)內治法
(二)外治法
【偏方薈萃】
【調攝護理】
【預後判析】
【醫案精選】
【名論摘要】
熱癤(假性癤腫)
【病名釋義】
【病因病機】
【診鑑要點】
【辨證施治】
(一)內治法
(二)外治法
【偏方薈萃】
【調攝護理】
腦疽(項後癰)
【病名釋義】
【病因病機】
【診鑑要點】
(一)診斷要點
(二)鑑別診斷
【辨證施治】
(一)內治法
(二)外治法
(三)針灸療法
(四)其他療法
【偏方薈萃】
【調攝護理】
【預後判析】
【醫案精選】
【名論摘要】
面發毒(面部膿皮病)
【病名釋義】
【病因病機】
【診鑑要點】
(一)診斷要點
(二)鑑別診斷
【辨證施治】
(一)內治法
(二)外治法
【偏方薈萃】
【調攝護理】
【預後判析】
【名論摘要】
月蝕瘡(耳後間隙性濕疹)
【病名釋義】
【病因病機】
【診鑑要點】
(一)診斷要點
(二)鑑別診斷
【辨證施治】
(一)內治法
(二)外治法
【偏方薈萃】
【調攝護理】
【預後判析】
【醫案精選】
【名論摘要】
【經驗與體會】
青記(眼上齶部褐青色痣)
【病名釋義】
【病因病機】
【診鑑要點】
(一)診斷要點
(二)鑑別診斷
【辨證施治】
(一)內治法
(二)外治法
(三)針灸療法
(四)其他療法
【偏方薈萃】
【調攝護理】
【預後判析】
【名論摘要】
鼻赤(酒渣鼻)
【病名釋義】
【病因病機】
【診鑑要點】
(一)診斷要點
(二)鑑別診斷
【辨證施治】
(一)內治法
(二)外治法
(三)針灸療法
(四)其他療法
【偏方薈萃】
【調攝護理】
【預後判析】
【醫案精選】
【名論摘要】
肺風粉刺(痤瘡)
【病名釋義】
【病因病機】
【診鑑要點】
(一)診斷要點
(二)鑑別診斷
【辨證施治】
(一)內治法
(二)外治法
(三)針灸療法
(四)其他療法
【偏方薈萃】
【調攝護理】
【預後判析】
【醫案精選】
【名論摘要】
【經驗與體會】
遲發性女性痤瘡
【概述】
【辨證施治】
【醫案精選】
【經驗與體會】
走皮瘡(頭部脂溢性濕疹)
【病名釋義】
【病因病機】
【診鑑要點】
(一)診斷要點
(二)鑑別診斷
【辨證施治】
(一)內治法
(二)外治法
【偏方薈萃】
【調攝護理】
【預後判析】
【名論摘要】
羊胡瘡(須瘡)
【病名釋義】
【病因病機】
【診鑑要點】
(一)診斷要點
(二)鑑別診斷
【辨證施治】
(一)內治法
(二)外治法
(三)針灸療法
【偏方薈萃】
【調攝護理】
【預後判析】
【名論摘要】
赤白遊風(血管性水腫)
【病名釋義】
【病因病機】
【診鑑要點】
(一)診斷要點
(二)鑑別診斷
【辨證施治】
(一)內治法
(二)外治法
(三)其他療法
【偏方薈萃】
【調攝護理】
【預後判析】
【醫案精選】
【名論摘要】
唇風(唇炎)
【病名釋義】
【病因病機】
【診鑑要點】
(一)診斷要點
(二)鑑別診斷
【辨證施治】
(一)內治法
(二)外治法
【偏方薈萃】
【調攝護理】
【醫案精選】
【名論摘要】
黑舌苔(黑毛舌)
【病名釋義】
【病因病機】
【診鑑要點】
(一)診斷要點
(二)鑑別診斷
【辨證施治】
(一)內治法
(二)外治法
【偏方薈萃】
【調攝護理】
【預後判析】
【醫案精選】
口瘡(復發性口瘡)
【病名釋義】
【病因病機】
【診鑑要點】
(一)診斷要點
(二)鑑別診斷
【辨證施治】
(一)內治法
(二)外治法
(三)針灸療法
(四)其他療法
【偏方薈萃】
【調攝護理】
【預後判析】
【醫案精選】
【名論摘要】
【經驗與體會】
口糜(多形滲出性紅斑)
【病名釋義】
【病因病機】
【診鑑要點】
(一)診斷要點
(二)鑑別診斷
【辨證施治】
(一)內治法
(二)外治法
【偏方薈萃】
【調攝護理】
【預後判析】
【醫案精選】
【名論摘要】
口疳(皰疹性口炎)
【病名釋義】
【病因病機】
【診鑑要點】
(一)診斷要點
(二)鑑別診斷
【辨證施治】
(一)內治法
(二)外治法
【偏方薈萃】
【調攝護理】
【預後判析】
【醫案精選】
【名論摘要】
鵝口瘡(白色念珠菌病)
【病名釋義】
【病因病機】
【診鑑要點】
(一)診斷要點
(二)鑑別診斷
【辨證施治】
(一)內治法
(二)外治法
【偏方薈萃】
【調攝護理】
【預後判析】
【醫案精選】
【名論摘要】
走馬疳(壞疽性口炎)
【病名釋義】
【病因病機】
【診鑑要點】
(一)診斷要點
(二)鑑別診斷
【辨證施治】
(一)內治法
(二)外治法
【偏方薈萃】
【調攝護理】
【預後判析】
【醫案精選】
【名論摘要】
熱氣瘡(單純皰疹)
【病名釋義】
【病因病機】
【診鑑要點】
(一)診斷要點
(二)鑑別診斷
【辨證施治】
(一)內治法
(二)外治法
【偏方薈萃】
【調攝護理】
【預後判析】
【名論摘要】
口吻瘡(核黃素缺乏性口角炎)
【病名釋義】
【病因病機】
【診鑑要點】
(一)診斷要點
(二)鑑別診斷
【辨證施治】
(一)內治法
(二)外治法
【偏方薈萃】
【調攝護理】
【預後判析】
【名論摘要】
風赤瘡痍(眼瞼濕疹)
【病名釋義】
【病因病機】
【診鑑要點】
(一)診斷要點
(二)鑑別診斷
【辨證施治】
(一)內治法
(二)外治法
【偏方薈萃】
【調攝護理】
【預後判析】
【醫案精選】
【名論摘要】
瞼弦赤爛(瞼緣炎)
【病名釋義】
【病因病機】
【診鑑要點】
(一)診斷要點
(二)鑑別診斷
【辨證施治】
(一)內治法
(二)外治法
【偏方薈萃】
【調攝護理】
【預後判析】
【醫案精選】
吹花癬(單純糠疹)
【病名釋義】
【病因病機】
【診鑑要點】
(一)診斷要點
(二)鑑別診斷
【辨證施治】
(一)內治法
(二)外治法
【偏方薈萃】
【調攝護理】
【預後判析】
【名論摘要】
日曬瘡(日光性皮炎)
【病名釋義】
【病因病機】
【診鑑要點】
(一)診斷要點
(二)鑑別診斷
【辨證施治】
(一)內治法
(二)外治法
【偏方薈萃】
【調攝護理】
【預後判析】
【醫案精選】
【名論摘要】
【經驗與體會】
粉花瘡(化妝皮炎)
【病名釋義】
【病因病機】
【診鑑要點】
(一)診斷要點
(二)鑑別診斷
【辨證施治】
(一)內治法
(二)外治法
【偏方薈萃】
【調攝護理】
【預後判析】
【名論摘要】
油彩皮炎
【病名釋義】
【病因病機】
【診鑑要點】
(一)診斷要點
(二)鑑別診斷
【辨證施治】
(一)內治法
(二)外治法
【偏方薈萃】
……
前言
1997年第1版前言
1992年秋,在參加第四屆亞細安中醫藥學術會議之餘,我們聚會於新加坡文華大酒店。閒暇漫話中醫專科的未來,深感中醫皮膚科將會獲得大的發展,剖析原因有三:一是自然環境的變異,給皮膚造成諸多麻煩;二是中醫“有諸內,必形諸外”的整體觀,給皮膚病的診療注入新觀念;三是治療手段豐富多彩,確可彌補現代醫學的不足。有鑑如此,萌發編著中醫皮膚病專著的念頭,經過近兩年的努力,完成了90餘萬字的《皮膚病中醫診療學》一稿。
全書共19章:第1~5章,扼要敘述皮膚科發展簡史,皮膚科範圍,皮膚病病因、症狀、診斷和防治;第6章著重介紹皮膚病近代的臨床和文獻研究進展;第7~16章,按頭面、頸項、軀幹、手臂、足股、陰肛、小兒、發無定處、皮膚腫瘤和與皮膚有關的綜合徵分類,介紹皮膚病近300種。每一種皮膚病又按照病名釋義、病因病機、診鑑要點、辨證施治、偏方薈萃、調攝護理、預後判析、醫案精選、名論摘要逐一闡述其要。然其重點有二:一是中西醫的辨證與辨病的結合;二是中醫治療方法的多樣性,包括辨證用藥、偏方驗方、外用藥方、針灸療法、耳針療法及其派生的電針、穴位注射、耳壓法等,旨在既滿足臨床診療的需求,又讓更多的中西醫讀得懂、用得上;第17章中醫美容,摘要陳述形體、顏面、毛髮美容的食藥,以及美容名方、美容八術;第18章對200多種中藥,從皮膚病的角度予以鉤玄撮要介紹;第19章對150多個皮膚科常用腧穴的功效,按疏風止癢、清熱鎮痛、化濁通幽、行氣利濕、開竅通腦、固本培元加以說明,其後還有經外奇穴和耳穴。附篇為內服藥方、外用藥方共800餘首;書末附有中西醫病名對照和主要參考書目,以便檢索。需要說明的是犀角已禁用,故文中將犀角改為水牛角,但為了與六版中醫教材統一,方劑名仍保留原方名犀角地黃湯。
本書在編寫過程中,得到了各方面的關懷、鼓勵和厚愛,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著名科學家盧嘉錫教授為本書題寫了書名;新加坡中醫學院院長李金龍先生作序,並得到武漢市李明、劉輝佑、查建中的幫助,對此,我們致以深深的謝意。
我們雖然做了一些工作,但編寫這樣一部較為系統的專著,實屬第一次,加之經驗及學術水平所限,書中缺點及錯訛在所難免,懇請海內外讀者、專家和同仁提出批評和指教,以便再版時予以修改和提高。
徐宜厚(中國)
王保方(新加坡)
張賽英(印度尼西亞)
1994年12月於北京
精彩書摘
第一章 中醫皮膚病學發展概況
長期以來,我國勞動人民在與皮膚病作鬥爭的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早在殷商時期,甲骨文、金文、青銅銘文記載的病種就有疾自、疾耳、疾齒、疾舌、疾身、疾止等,分別指鼻病、耳病、齒病、舌病、腹病、足病等。
疾自,《說文》注:“自,鼻也,象鼻形。”此處的鼻病既可看成酒渣鼻類皮膚病,又可看成鼻炎類的五官科疾病。
疾止,止與足,古今同字。 《說文》注:腳氣病。疥,既可能是多種瘙癢性皮膚病的總稱,又可能指狹義的“疥瘡”。疕,泛指頭瘡或瘡瘍。又有兩說:一說為禿(類似頭癬);二說指薄形鱗屑,類似現代的一種繼發性皮膚損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