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花就鏡:二十四品詩書畫印通釋
作者: 羅韜
ISBN號: 9787218139272
出版時間: 2020-07-01
印刷時間: 2020-07-01
版次: 1 印次: 1
開本: 16開
頁碼:376
裝幀:精裝
編輯推薦:
《二十四詩品》是中國古典風格學的經典,歷來對它的解讀,往往重理論而輕例證,使讀者難以深入領會。 《移花就鏡:二十四品詩書畫印通釋》選取古今詩、書、畫、印名作,與二十四品相對照,化抽象為具體,便於讀者的把握與鑑賞。全書深入淺出,條分縷析,堪稱《二十四詩品》的升級版。
內容簡介:
《二十四詩品》是探討古典詩創作,特別是古典詩美學風格問題的理論著作,成為中國文學批評史上的經典名篇。二十四品分為雄渾、沖淡品、纖穠品、沉著品、高古品、典雅品、洗煉品、勁健品、綺麗品、自然品、含蓄品、豪放品、精神品、縝密品、疏野品、清奇品、委曲品、實境品、悲慨品、形容詞、超詣品、飄逸品、曠達品、流動品,並以四言詩的形式,為每一品的風格描繪出一幅幅意境。客觀來說,該書具有一定的缺陷性,其詩性化語言呈現給讀者的更多是感性的認知,缺乏理性的邏輯分析,難免使讀者產生困惑。 《移花就鏡:二十四品詩書畫印通釋》創意地將二十四品的美學體系運用到中國傳統詩、書、畫、印的鑑賞上,選取古今佳作,以具象可感的詩、書、畫、印與每一品風格相印證。閱讀此書,不但能使讀者深刻地理解到二十四品之美學意義,同時,對原書中抽象語言的困惑,也將得以渙然冰釋。
目錄:
002 雄渾品
004 1.1 雄渾曹詩開三百篇未有之奇
005 1.2 論雄渾杜甫勝於李白
006 1.3 姚鼐儒者有豪雄氣象
007 1.4 於右任出征詩兼志士仁人之心
008 1.5 畫中範寬猶書中顏魯公
010 1.6 龔賢畫氣兼南北
011 1.7 吳昌碩江南人有幽燕氣
012 1.8 黃賓虹之雄渾在骨
013 1.9 漢碑多雄厚
013 1.10 顏真卿變法出新意
015 1.11 伊秉綺書融顏入隸
016 1.12 翁同齲書法借碑入顏
017 1.13 漢印中的河朔氣象
017 1.14 鄧石如使刀如使毫
019 1.15 吳昌碩印雄渾蒼莽
020 沖淡品
022 2.1 陶淵明標示了沖淡品的至高點
023 2.2 王維之禪悅
024 2.3 沈劍知的劫後情懷
024 2.4 倪瓚畫獨無縱橫習氣
026 2.5 董其昌畫沖和中有樸拙之氣
027 2.6 八大山人的無上清涼世界
028 2.7 蒙中畫風兼得西南與江南之滋養
029 2.8 王羲之書法以十七帖為最高
030 2.9 八大山人書不寫蘭亭
031 2.10 弘一書法與信仰渾一
032 2.11 篆刻和平一路以明人為最
032 2.12 林皋印之簡淨沖與後世難及
033 2.13 弘一篆刻一如其書
034 纖穠品
036 3.1 纖穠而傷感之神女
037 3.2 桃源之美以纖穠為上
038 3.3 易順鼎詩造境奇艷
039 3.4 趙孟髟於纖穠之中略帶蕭條意
040 3.5 王翬畫風濃艷飄渺
041 3.6 纖穠之要隨情賦彩
042 3.7 獻之書法媚趣過於其父
043 3.8 趙孟髟繼子敬,加纖穠
044 3.9 趙樸初書法能豐能潤
044 3.10 緁妤一印風情多
045 3.11 圓朱文猶印中南帖
046 3.12 方介堪印極纖穠之致
047 沉著品
049 4.1 劉禹錫五律極沉著穩切
050 4.2 黃庭堅七古多骨力堅蒼
051 4.3 龔自珍詩沉著痛快
052 4.4 王蒙山水筆力能扛鼎
053 4.5 石溪畫沉著恣肆
054 4.6 錢松喦用筆如老松鱗甲
055 4.7 李可染得力在深沉凝重
057 4.8 吳《天發神諭碑》沉著勁快
057 4.9 米書之神在一刷字
058 4.10 沈曾植以北碑寫南帖
059 4.11 蘇宣最早得切刀之妙
059 4.12 丁敬一矯柔滑印風
060 4.13 蔣仁印尤見刀力石質
061 高古品
063 5.1 韓詩有抗懷千載的高格
064 5.2 孟郊詩借堯舜反對私天下
064 5.3 章太炎詩發出千年之問
065 5.4 顧愷之的人大於山自具價值
066 5.5 陳洪瑤奇格寫人,石態寫樹
068 5.6 金農以金石入畫
068 5.7 關良復人大於山之古
071 5.8 《散氏盤銘文》高古稚拙
072 5.9 吳昌碩石鼓文較原石更高古
072 5.10 吳子復晚年書法得稚拙之美
073 5.11 稷門印令人發思古幽情
073 5.12 吳子影印力追高古
074 5.13 丁衍庸印得趣於岩畫
075 典雅品
077 6.1 許國公詩多有宮調
077 6.2 高啟送行詩有金和玉節之妙
078 6.3 張之洞詩典雅厚重
079 6.4 北宋院體多典雅富麗
081 6.5 仇英為行家之高峰
081 6.6 溥儒雪景尤典雅高華
083 6.7 鐘繇小楷最見典重之氣
083 6.8 館閣體自具雅正之趣
084 6.9 劉墉書見太平宰相氣度
085 6.10 沈尹默題耑雅正得體
086 6.11 皇后之璽寬綽典重
086 6.12 程名印雍容閒雅
087 6.13 陳巨來印典雅而婀娜
088 洗煉品
090 7.1 劉長卿五言長城煉字精警
090 7.2 柳宗元五絕峻潔之至
091 7.3 煉思與騁才難兼
092 7.4 翁同齲五律能兼洗煉沉著之美
093 7.5 吳鎮畫竹簡勁之至
093 7.6 弘仁化沖淡為洗煉
095 7.7 吳冠中畫妙得一簡字
096 7.8 歐體峻潔洗煉
097 7.9 清王族書法別有清貴之象
099 7.10 漢玉印最見洗煉
099 7.11 黃士陵印清剛峻
100 7.12 錢君匋發揚牧甫洗煉之風
101 勁健品
103 8.1 曹植詩慷慨任氣
104 8.2 唐邊塞詩一掃齊梁綺靡
105 8.3 晚清也有邊塞詩
106 8.4 劉峻詩勁健中見蒼辣
107 8.5 馬遠之水墨蒼勁法
109 8.6 虛谷筆筆入木三分
109 8.7 潘天壽之強其骨
110 8.8 柳公權開創勁健之體
111 8.9 黃庭堅書法如蕩槳撥棹
112 8.10 鄭孝胥書精悍如其人
113 8.11 將軍章以勁健為本色
113 8.12 陳豫鍺印瘦硬通神
114 8.13 齊白石用刀貴痛快
116 綺麗品
118 9.1 張若虛盛唐人而極綺麗
119 9.2 錢謙遜七律緣情而綺靡
120 9.3 寶廷詩絢麗背後之沉痛
121 9.4 馬麟畫絢麗中得冷、靜二妙
122 9.5 《王蜀宮妓圖》寄黍離之思
124 9.6 南田畫秀處如鐵,嫩處如金
125 9.7 褚遂良書生動豐艷
125 9.8 蔡襄行書清壯難掩綺麗
126 9.9 詞人書法多綺麗
128 9.10 絢麗開宗一美人
129 9.11 巴慰祖、胡唐俱得絢麗之韻
130 9.12 王福庵追求含春不露之秀韻
131 自然品
133 10.1 白居易詩平易中有奇致
133 10.2 誠齋體變奇與自然
134 10.3 袁枚詩於常語中見性靈
135 10.4 董源畫開自然淡蕩之宗
136 10.5 黃公望畫有壽族之徵
138 10.6 陳淳寫意揮灑自然
139 10.7 黃賓虹花卉天真爛漫
139 10.8 《石門頌》飄飄欲仙
140 10.9 蘇遼書無意於佳乃佳
141 10.10 徐悲鴻書法松秀大氣
142 10.11 叔得意印自然妥帖
142 10.12 趙之琛印安閒自然
143 10.13 吳熙載印極雄健而歸自然
144 含蓄品
146 11.1 《狡童》之含蓄與寄託
146 11.2 元稹二十字抵一篇《長恨歌》
147 11.3 張之洞預言清朝覆亡
149 11.4 趙雍畫寓亡國恨
150 11.5 石濤幾筆勝千筆
150 11.6 丁衍庸畫含哲理
152 11.7 虞世南書高於智永
153 11.8 《韭花帖》極蘊藉空靈
155 11.9 董其昌書不盡筆,筆不盡意
156 11.10 羅振玉石鼓尚含蓄
156 11.11 戴本孝印得古璽含蓄之致
157 11.12 文鼎一印足千秋
158 11.13 沙孟海印異於其書
159 豪放品
161 12.1 李白詩如天外飛來
162 12.2 陸放翁之放
163 12.3 黃景仁無愧今李白
164 12.4 梁楷潑墨之豪放
165 12.5 徐渭之狂與憤
166 12.6 石濤一筆掃千軍
167 12.7 傅抱石的醉後江山
168 12.8 張旭揮毫落紙如雲煙
169 12.9 徐渭書貴有誤筆
170 12.10 郭沫若書至老猶有女神精神
171 12.11 區潛雲鬱怒橫溢於漢墨
171 12.12 日庚都萃車馬印之豪放者
172 12.13 錢瘦鐵印合吳、齊於一體
172 12.14 餘任天用刀放縱多氣
174 精神品
176 13.1 劉禹錫秋詞而多朝氣
176 13.2 蕭德藻詠梅遠勝林和靖
177 13.3 函可一詩見鐵骨
177 13.4 東坡枯木蟠風霜
179 13.5 八大花鳥的方剛之氣
181 13.6 徐悲鴻馬有志士之氣
181 13.7 李邕書法尚勢下啟宋明
182 13.8 黃道週書法見其志節
183 13.9 陸維鑷書如烈馬顧鳴
185 13.10 鷹揚將軍印有鷹揚之氣
185 13.11 羅福頤浩氣長存印
185 13.12 齊燕銘巨璽有縱橫之氣
187 縝密品
189 14.1 杜甫老去漸於詩律細
190 14.2 王安石詩辭意深盡
191 14.3 錢鍺書繡鞶錯彩賭精工
192 14.4 《明皇幸蜀圖》刻畫細密
193 14.5 沈週畫極密能疏
195 14.6 張大千畫纈密而高華
196 14.7 歐陽通以峭立異於父
197 14.8 孫過庭草書見纈密
199 14.9 文徵明小楷至老猶精
200 14.10 梁啟超書尤堪適獨坐
201 14.11 汪關印縝密而飛動
201 14.12 汪泓印於難處見精思
202 14.13 韓登安印字字親和
203 疏野品
205 15.1 高適疏野率性一見於詩
206 15.2 楊維楨詩本乎情性
207 15.3 宋湘詩縱橫爛漫
208 15.4 揚無咎畫之所謂村
208 15.5 山水疏野,自方方壺始
210 15.6 張風之妙在一鬆字
211 15.7 蒲華之畫敢邋遢
211 15.8 《楊淮表記》不衫不履
213 15.9 楊維楨書法疏野奇擔心
213 15.10 祝允明開晚明書法解放之門
214 15.11 方地山的反書法
215 15.12 凌江將軍章橫疏野
216 15.13 丁敬疏野之風難繼
216 15.14 陳衡恪印不求人愛
217 15.15 易孺印有失衡之趣
218 清奇品
220 16.1 李賀詩以奇騁才
220 16.2 汪藻桃源詩別具奇氣
221 16.3 黎簡詩境奇句奇
222 16.4 陳三立詩骨格清奇
223 16.5 李唐《策杖探梅》具見清奇之格
224 16.6 梅清山水得黃山之奇
225 16.7 陸俁少畫梅集眾妙於一身
226 16.8 《張猛龍碑》寓奇於正
228 16.9 林逋書法神清骨冷
228 16.10 王寵書法既清且奇
228 16.11 鄧承修書正極生奇
229 16.12 陳鴻壽印英邁清奇
230 16.13 趙之謙印變化無端
231 16.14 鄧爾疋印具新理異態
232 委曲品
234 17.1 蒹葭一詩開委曲之境
234 17.2 李商隱詩深細婉曲
235 17.3 黃節詩尚蒹葭之境
236 17.4 公尺畫極煙雨迷茫之致
238 17.5 李士達畫出縹渺之境
238 17.6 吳曆一圖寫盡秋思
240 17.7 漢碑額之曲折盡致
240 17.8 鄧石如書婀娜呈剛健
242 17.9 林散之書法委婉多變
243 17.10 薄戎奴印背後故事多
243 17.11 錢松妙用九疊篆
244 17.12 徐無聞精於選字
245 實境品
247 18.1 建安詩風植是基於離亂之現實
248 18.2 李益詩字寫實、字含情
248 18.3 陳師道真知民間疾苦
249 18.4 李憲喬詩真誠見情景
250 18.5 荊浩追求山水之真
251 18.6 王履目師華山
251 18.7 嶺南派精粹在實境二字
253 18.8 《乙瑛碑》妙在平正
254 18.9 鮮於樞楷書平實精勁
255 18.10 桂馥隸書不尚風華
256 18.11 李文田書工穩平和
257 18.12 漢印繆篆本平實
257 18.13 羅振玉不求古不求奇
257 18.14 文字學家之印多穩實
258 悲慨品
260 19.1 陳子昂詩含無窮時空之微茫
260 19.2 梁鼎芬詩多悲慨
261 19.3 陳寅恪為一深刻的悲觀論者
262 19.4 聶詩見靈界人之悲慨
263 19.5 李成開山水荒寒之境
265 19.6 鄭思肖筆底見亡國之悲
266 19.7 黃般若筆蘸血淚寫民瘼
267 19.8 王羲之書多悲慨
268 19.9 顏真卿祭侄稿字含悲
269 19.10 弘一絕筆的悲憫之情
270 19.11 悲盦之悲
271 19.12 亂離時代的血淚金石
272 19.13 無咎印背後的歷史內容
273 形容詞
275 形容品之造化篇
275 20.1 王勃善於以有形寫無形
275 20.2 蘇遼妙用博喻
276 20.3 潘飛聲妙詠羅浮
277 20.4 張萱《搗練圖》刻畫入微
278 20.5 曾鯨畫人物咄咄逼人
279 20.6 任伯年人物四百年來僅見
280 20.7 擔夫爭之張旭草書
281 20.8 亂石鋪街之鄭板橋書法
281 20.9 老樹枯藤之高劍父書法
282 20.10 林皋善法林木之美
283 20.11 張燕昌飛白入印
284 20.12 來楚生肖形印稱最上乘
285 形容品之師古篇
285 20.13 白居易學陶氣近語不近
286 20.14 陳與義南渡後最得杜味
287 20.15 範當世得山谷聲響
288 20.16 藍瑛借張僧繇以抒情
289 20.17 王時敏仿古講法備氣至
291 20.18 賴少其不吃一家飯
292 20.19 顏真卿入於王而出於王
293 20.20 何紹基臨顏在似與不似之間
294 20.21 趙之謙與何紹基之關係
296 20.22 金光先仿漢印得其神
296 20.23 鄧石如仿古後來居上
297 20.24 福德長壽印臨仿系列比較
300 超詣品
302 21.1 論超詣蘇軒難追韋應物
302 21.2 超詣要去愛好之心
303 21.3 趙熙詩之澄明高遠
303 21.4 牧溪畫能發天地之虛靈
305 21.5 擔當山水直寫心性
306 21.6 陳子莊畫簡淡孤潔
307 21.7 謝安書高蹤難繼
307 21.8 一山和尚書有禪意
308 21.9 謝無量書空靈明靜
310 21.10 王貴忱書意餘於法
310 21.11 春安君印有簡靜之意
310 21.12 何震能簡淡空靈
311 21.13 胡钁印有法如無法
312 飄逸品
314 22.1 李白詩之仙氣
314 22.2 郭祥正飄逸中含至情
315 22.3 曼殊詩飄逸中寓傷感
315 22.4 吳帶當風為飄逸之典型
316 22.5 文與可竹飄瀟有聲
317 22.6 文蘭馨逸悠揚
318 22.7 簡書為飄逸書法之祖
318 22.8 放翁書有放逸之致
320 22.9 白蕉書如蘭亭之竹
321 22.10 徐三庚印如吳帶當風
322 22.11 方去疾印如翬斯飛
323 流動品
325 23.1 謝朓好詩如彈丸
325 23.2 蘇舜欽詩見不羈之才
326 23.3 黃遵憲詩之流
327 23.4 王冕梅如千溪同奔
328 23.5 王原祁畫龍脈蜿蜒
329 23.6 陸儼少山水滿紙飛行
330 23.7 黃般若畫山海渾一
331 23.8 懷素草書得一暢字
332 23.9 王鐸立軸勢如懸瀑
333 23.10 吳灝書奇縱流動
333 23.11 巨蔡千萬如行雲流水
334 23.12 顧苓印流動細勁
334 23.13 黃文寬印元氣貫注
335 曠達品
337 24.1 淵明以沖淡始以曠達結
338 24.2 蘇軔遷儋益見曠達
339 24.3 聶紺弩把流放當高隱
340 24.4 巨然畫平淡趣高
340 24.5 吳鎮畫最得隱逸高曠之致
343 24.6 齊白石山水於曠達中見天真
344 24.7 賀知章書法最見逸興
345 24.8 心學家書法俱寓見道之心
346 24.9 馬一浮筆札曠逸
347 24.10 高鳳翰病後藝境豁然
348 24.11 馬一浮廓然無聖見境界
349 後 記
半半集
作者:羅韜
出版社:廣東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8-01
ISBN:9787218111049
字數:198000
頁碼:293
版次:1
裝幀:精裝
開本:32開
編輯推薦:
《半半集》為著名嶺南文化學者、羊城晚報社編委羅韜的文化隨筆及評論作品集。全書分為談藝錄、文史小札、嶺南文化三講、文化傳播、雜論、序跋六個部分。
嶺南學者胡文輝為本書作序,他指出羅韜文章的特點,是辭少意豐,不以材料勝,不優長於學的堆徹,而以通識勝,以辭章勝,能將識與才融貫無間,思慮與辭採相際會相煥發,固今世所煥發,而又不甚合於今世者。羅韜在論述中所表現出來的識見是難能的,用通俗的話說,是有技術含量的。
羅韜於文化的理解與註解精闢而獨特,本書主要收集其對歷史文化的學術熱門議題尤其是嶺南文化的論述文章,具有一定的文化價值。
內容簡介:
《半半集》為學術隨筆,全書分為六個部分:嶺南文化三講、談藝錄、文史小札、新聞與傳播、雜論與序跋。作者以新穎的角度對嶺南文化及掌故、文化藝術史等面向進行考證與論述,具有一定的學術價值。
目錄:
序胡文輝
嶺南文化三講
如何看待嶺南無文化的評價
從保守的角度看近世嶺南文化
嶺南文化的形與影
談藝錄
《粵東金石略補注》讀後
《近代印壇點將錄》讀後
對狀態書法的評價
關注在野狀態:一個考察藝術史的視角
明清書法展觀感
大匠之門法外有法評劉彥湖書法
鳶飛魚躍白沙書
文史筆記
大衛症候群與縮陽症
廣東人與京劇
寒山寺曾毀於兩隻毒菇
康熙與金雞納霜
明珠與索額圖
不應忘記張蔭桓
龍虎狗喻人
晚清科舉有人才
牛後與牛屄
宣統登基時的諶語
王八與王八蛋
陳寅恪、錢鍾與楊貴妃
中西聲樂史上的戀童癖
也談番禺之番的讀法問題
不可不識林同濟
廣東有國粹畫派
清人筆記裡的廣東老舉
逸趣與洗腳
關於多黨合作制的早期構想
越南的領袖更替
東方陣營的領袖出身
勃列日涅夫的盛世
改革開放之初的日本元素
新聞與傳播
現代新聞史上的南方流派《楊奇辦報文選》代序
《微音續集》序言
《街談巷議》二議
《羊城晚報十年精品集19972007》前言
有關傳播規劃的三個層次以此紀念曹淳亮先生
有關傳播學的幾點淺見
雜論與考辨
李白與張九齡有交往嗎?
三寸不爛之舌考
錢鍾書之經史皆集
中國歷史上的尚奢說
有關陳寅恪身世的幾個問題讀《國學大師陳寅恪》獻疑
認識波普爾外一篇
招子庸團扇蘭花圖背後的故事
有關李文田之函札三通考辨
翁同齢與張蔭桓信札附記
思考《思考中醫》
序跋
《獨漉詩箋》跋
《陳寅恪詩箋釋》序
《現代學林點將錄》跋語
《洛城論學集》序言
《郭莽園畫集》題詞
《鍾國康書法集》序
《鍾國康篆刻集》序
《一個人的常識》序言
《梁憬安印存》序言
《百年粵劇文化札記》序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