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單

鍛煉 以人類學和進化學來看運動訓練+運動改造大腦(共2冊)
NT$ 1590  

鍛煉 以人類學和進化學來看運動訓練+運動改造大腦(共2冊)

免郵費 貨到付款 七天鑒賞期

《鍛煉》


作者:[美]丹尼爾·利伯曼(DANIEL E. LIEBERMAN)


 譯者:譚傑


開本:16開    


頁碼:394頁  


字數:404千字


印張:26.5


 出版時間:2022年7月 


策劃編輯:王子涵


責任編輯:李靜


出版社:湛廬文化/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


 圖書品牌:湛廬文化·財富匯


ISBN:9787574202009


內容介紹


•我們是為休息而生,還是為跑而生?


•跑步會毀了你的膝蓋嗎?


•哪種運動項目蕞適合我?


•懶惰是不正常的行為嗎?


•每晚都需要睡夠8個小時嗎?


•我們可以跑得又快又遠嗎?


•體育等於鍛煉嗎?


在不算太遙遠的過去,我們那些狩獵採集者、農耕者祖先,為了獲得足夠的食物,每天需要進行數小時的身體活動,偶爾也會為了娛樂或者社交而做遊戲或者跳舞,但沒人會為了健康而奔跑或者行走幾千米。鍛煉只是人類進化過程中近期才出現的現象。哈佛大學進化生物學家丹尼爾·利伯曼憑藉自己多年在世界各地的研究與經驗,向我們講述為什麼我們從未進化出鍛煉的本能。


在這本打破神話的書中,利伯曼告訴我們,鍛煉,並不是人類的本能。利伯曼從人類學和進化學的角度探討了我們的身體,破解了關於鍛煉的12個謬誤,教我們可以正確地對待自己的身體並進行正確的身體活動,幫助那些對鍛煉感到焦慮、困惑和糾結的人們把鍛煉重新放到正確的位置上。


編輯推薦


從人類學和進化生物學的角度打破了關於鍛煉的12個謬誤。教我們可以正確地對待自己的身體並進行正確的身體活動。


從人類學和進化生物學的角度給出了正確的鍛煉建議:一定要將鍛煉變得必要而有趣;大多數時間進行有氧運動,但也別忘記加入一些力量訓練;動總比不運動好;隨著年齡增加,更要堅持鍛煉。


中國體育報業總社GAO級記者譚傑傾情翻譯。新華社體育部主任許基仁,中國體育報業總社董事長高超,CBA公司首XI顧問蔣健,《人民日報》體育部主任薛原,中YANG電視台主持人張斌,醫學博士、心血管醫生鐘幼民,科普作家比爾·布萊森,古人類學家理查德·利基,古生物學家尼爾·舒賓,生物考古學家愛麗絲·羅伯茨等聯袂推薦。


作者介紹

丹尼爾·利伯曼


 哈佛大學人類進化生物學教授,人類進化生物學系主任。暢銷書《人體的故事》作者。


1993年獲哈佛大學人類學博士學位。研究領域橫跨古生物學、解剖學、生理學、實驗生物力學等多個學科。在研究方法上,既注重實驗室研究,也頻繁到野外進行考察。


對跑鞋引起的損傷問題有深入研究,倡導和踐行“赤足跑”,是跑圈內赫赫有名的“赤足教授”(Barefoot Professor)。


從進化的視角研究人類的健康與疾病,認為糖尿病等現代疾病的增加是緩慢進化的身體和文化進化的衝擊共同所導致。


榮獲2010—2015年“哈佛學院教授”稱號,並於2020年當選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


[譯者簡介]


譚傑


GAO記者·中國體育報業總社


“關於鍛煉的一些不准確、草率和相互矛盾的理論,不僅對我們造成了損傷,還會傳播混亂,


引發疑惑。 ”作者利伯曼如此寫道。這或許是他作為一名人類進化生物學家而要寫鍛煉相關書籍的初衷,也注定了這是一本觀點獨特的書。


與其他領域一樣,在鍛煉健身方面,沒有JUE對正確,只有相對正確。判定“正確”的決定權在讀者手裡。但至少利伯曼的書可以給我們提供一種獨特的視角與全新的思路。你可以在多重比較中盡量離謬誤更遠一些,離真理更近一些。


譯者譚傑也是一位知行合一的鍛煉者,在譯文的準確性、專業性方面可以信賴。


許基仁


新華社體育部主任


熱愛運動的人,視鍛煉為一種自我獎勵;超重者或者由於過度攝入而不得不運動的人,則把鍛煉當作一種自我懲罰。還有另外一種可能性,將“不運動”定義為某種罪惡——如果不能完成鍛煉計劃,就捐款給自己痛恨的機構,比如美國步槍協會……《鍛煉》講述的並不是如何鍛煉,而是人類身體的進化與運動之間複雜而微妙的關係。


鐘幼民


醫學博士、心血管醫生


我被本書深深吸引,這是一部驚喜之作。丹尼爾·利伯曼在學識、智慧和對學科的熱情之間取得了WAN美的平衡。本書是我年度蕞喜歡的書之一。


比爾·布萊森


科普作家、暢銷書《萬物簡史》作者


人類天生就會跑、會走,還是會坐在沙發上?一位鼎尖的人類生物學家帶我們回顧了地球上數百萬年的進化和多樣的文化,給出了出人意料但簡單的答案。本書既是幫助你了解人體的使用手冊,也是探索人類進化的偵探故事,它將改變你對鍛煉、飲食和自身健康的看法。


尼爾·舒賓  


古生物學家、進化生物學家


本書文筆優美、生動有趣,凡是讀過本書的人,都會受到觸動。本書給我帶來了愉悅的閱讀體驗,對於這一主題的作品來說實屬不易。這本書是寫給我們每個人的,而不管是否喜歡鍛煉。


理查德·利基


古人類學家、《人類的起源》作者


流言止於智者,丹尼爾·利伯曼才華橫溢,他的觀點富有啟發性。他將CHE底改變你對自己身體的看法。


愛麗絲·羅伯茨


醫學博士、生物考古學家


《奇妙的人類旅程》主持人


太棒了。本書呈現了一部出人意料、內容豐富、富有啟發性的關於身體活動的自然史,以及為什麼運動對於人類來說如此必要,而我們卻沒有進化出鍛煉的本能。它擴展並改變了我們對鍛煉、健康、動機的理解,以及一直以來我們對跑步機的看法。 《鍛煉》是每個人的必讀書籍。


格雷琴·雷諾茲


《紐約時報》暢銷書《前20分鐘》作者


在他早期的研究中,利伯曼解釋了我們是如何‘天生就會跑’的。在本書中,他解釋說,我們生來就是坐著的,這往往會導致肥胖、糖尿病、高血壓和心髒病這些早期人類所不知道的慢性疾病。幸好,這本書也解釋了體育活動如何使我們擺脫這些疾病。 《鍛煉》不僅有趣,還能幫助你過上更健康和更長壽的生活。


安布羅斯·伯富特


《跑步者世界》特約編輯、1968年波士頓馬拉鬆比賽GUAN軍


目錄


譯者序  我可以熱愛體育但是討厭鍛煉嗎


中文版序 鍛煉,一種嶄新且古怪的行為


序言 我們從未進化出鍛煉的本能


第1章 人類是為休息而生,還是為跑而生


以訛傳訛的謬誤1:我們進化出了鍛煉的本能


為什麼有人在不需要跑步的時候跑步


兩個不同卻又相似的賽事


並不成立的“運動原始人”假說


“正常人”都是沙發土豆嗎


不同年代的身體活動


“古怪”的鍛煉行為


第一部分靜態下的身體活動


第2章 靜態的意義,懶惰也很重要


以訛傳訛的謬誤2:懶惰是不正常的行為


“無所事事”的代價


休息並不等於身體的靜態


盡可能保持靜態,是人類進化的結果


生而懶惰


避免非必要的身體活動是人類的正常選擇


第3章 坐著等同於吸煙嗎


以訛傳訛的謬誤 3:從本質上講,久坐是不健康的


我們是怎麼坐的以及為什麼要坐


我們每天要坐多久?


當我坐著的時候,身體正在著火


久坐如何引發慢性輕度炎症


有活力地坐著


我該如何坐,我該坐多久


第4章 為什麼壓力會影響休息


以訛傳訛的謬誤4:每晚需要睡夠8小時


睡個好覺是為了身體還是大腦


8小時睡眠理論並不存在


不同的睡眠文化


睡眠所帶來的壓力


為什麼要“剋扣”自己的睡眠時間


第二部分和速度、力量與能量有關的身體活動


第5章 速度:既非烏龜,也非野兔


以訛傳訛的謬誤5:普通人無法做到速度和耐力俱佳


博爾特的速度究竟有多慢


雙腿直立行走,讓人類成為行動緩慢的物種


快還是遠


你想要紅肉基因,還是白肉基因


先天遺傳還是後天培養


我們也可以跑得又快又遠


第6章 力量:從肌肉發達到骨瘦如柴


以訛傳訛的謬誤6:進化的目標就是把自己變得無比強壯


不同時代的力量


強壯的類人猿和尼安德特人


衝破身體的阻力


肌肉的衰老


過多的肌肉也是身體的負擔


第7章  打鬥與體育:從尖牙到足球


以訛傳訛的謬誤7:體育等於鍛煉


人類天生具有攻擊性嗎


站起來,然後開戰


人類進化成為更好的天使


武器出現之前的打鬥


利用武器對戰


以體育代替打鬥


第三部分 與耐力有關的身體活動


第8章 步行:人類的日常


以訛傳訛的謬誤8:僅靠步行,無法減肥


我們是如何行走的 


人類如何進化到直立行走 


運輸的負擔 


能依靠步行減掉多餘的體重嗎


為什麼大多數人不願意步行


第9章 跑步與舞蹈:從一條腿跳到另一條腿


以訛傳訛的謬誤9:跑步損傷膝蓋


人可以跑贏馬


我們是如何跑步的


超能尋肉法與耐力打獵法


跑步是進化出來的能力,為什麼還會受傷


舞蹈也是耐力型身體活動


第10章  耐力與衰老:身體活動對衰老的影響


以訛傳訛的謬誤10:隨著年齡增長,不愛動是正常的


當衰老之後


衰老的本質


規律性的身體活動是延緩衰老和延長壽命的最佳方式


身體活動並不是絕對的不老泉


第四部分 現代世界的鍛煉


第11章 動還是不動:如何開始鍛煉


以訛傳訛的謬誤11:想鍛煉就只管大膽去做


強制性的“體育一小時”


人們總是在逃避鍛煉


如何讓鍛煉變得更有趣


如何讓鍛煉成為必需品


在年輕人中推廣鍛煉


第12章 如何選擇運動量與鍛煉項目


以訛傳訛的謬誤12:某個鍛煉項目和某種運動量最適合你


每週鍛煉150分鐘


真的存在過度鍛煉嗎


如何將各種鍛煉方法整合起來


高強度有氧運動


第13章 鍛煉與疾病的關係 


肥胖


代謝綜合徵和2型糖尿病


心血管疾病


呼吸道感染和其他傳染病


慢性肌肉骨骼疾病


癌症


阿爾茨海默病


心理健康:抑鬱與焦慮 


後記


致謝

運動改造大腦 

作者:(美)約翰·瑞迪//埃里克·哈格曼|譯者:浦溶

頁數:258

開本:16開

出版時間:2013-11-01

印刷時間:2013-11-01

ISBN號:9787213057649

出版社:浙江人民

版次:1

印次:1


編輯推薦

美國機構推薦使用。來自哈佛醫學院C過20年的潛心研究美國運動醫學會、美國醫學會、美國衛生部鼎力推薦。


風靡Q球的暢銷讀物。網站書榜、引爆《紐約時報》暢銷榜單,重印C過16次、被譯為10種語言風靡Q球的革命性讀物,19000名中學生驗證的運動奇蹟,Q球12個國家和地區正在流行,令120000人受益的生活新方式


內容介紹


為什麼有些人成績好,人緣也好?為什麼有些人會玩,也會唸書?因為他們的大腦結構不一樣!


想改造失控的大腦嗎?快系上你的慢跑鞋,就能工作順利、學業進步、心情好!


做事不順利,壓力山大,抑鬱纏身,忘東忘西、無法專注,緊張焦慮,請注意,你的腦細胞開始變少、海馬變瘦、突出萎縮、血清素快要不夠用了!


聽聽哈佛醫學院教授瑞迪怎麼說! 《運動改造大腦》首度公開革命性的大腦研究,透過美國高中的體育改革計劃、真實的案例與親身經歷、上百項科學研究證實,運動不只能健身、鍛煉肌肉,還能鍛煉大腦,改造心智與智商,讓你更聰明、更快樂、更幸福!運動能刺激腦幹,提供能量、熱情和動機,還能調節腦內神經遞質,改變既定的自我概念,穩定情緒,增進學習力。


請別再久坐、抑鬱、碎碎念、想不停,身體只要動起來,就能增長腦細胞、避開消極中樞,重新開拓新迴路,排除諸如焦慮、抑鬱、ADD、成癮、經前綜合徵等困擾,還能減緩老化,預防阿爾茨海默病!


幾十年前,庫珀發現了運動與心臟的奧秘,瑞迪則在《運動改造大腦》一書中,通過確鑿的證據、大量突破性研究揭示了運動與大腦的聯繫。所以,動起來吧!你的大腦會感謝您的付出,並加倍回報給你。


別懷疑,你絕對有能力改造自己的大腦!想改善智商與心智嗎?先穿上你的慢跑鞋吧!


目錄


運動,重新建立身心連接!


人類天生就要動


運動讓大腦保持最佳狀態


運動是最佳的健腦丸


引言 不一樣的體育課!


盡全力比跑得快更重要


四肢很發達,頭腦不簡單


01學習——越動越多的腦細胞


運動平衡大腦


運動讓神奇的”腦細胞肥料“變多


大腦真的會長大


鍛煉身體的同時,也在鍛煉大腦


做出運動選擇:兼顧技巧訓練和有氧運動


02 壓力——最艱鉅的挑戰


壓力讓你專注,也會讓你上癮


壓力促進能量補給,也能拖垮大腦


侵害效應:過量的壓力


運動:阻斷大腦壓力反饋迴路的推手


員工愛運動,公司倒不了


03 焦慮——沒什麼好擔心的


焦慮:表現糟糕的元兇


運動讓大腦知道,焦慮是一種認知錯誤


身體真的可以影響心理


反擊計劃:找人一起運動


04 抑鬱——讓沉睡的大腦甦醒


馬拉松:”內啡肽“旋風


改變運動習慣,等於改變抑鬱症的患病機率


運動才是王道


抑鬱:大腦神經細胞連結困難


擺脫抑鬱枷鎖:別讓大腦留在離線狀態


由上而下建立自信,由下而上湧現活力


05 專注力——遠離分心障礙


集體分心傾向


麻煩的徵兆


注意力系統與運動緊緊相連


和分心症共處:讓缺點變優勢


運動是神經濃湯的最佳食譜


06 成癮——拿回自己的主動權


從癮君子變成運動家


用運動戒癮


天然的快感


拿回主動權:讓大腦開啟運動模式


07 激素——對女性大腦健康的影響


經前綜合症:自然的潮起潮落


動一動,恢復腦內平衡


孕期:動?還是不動?


產後抑鬱症:突如其來的低潮


停經:巨大的改變


努力保持身材的女人,IQ、EQ都不差


08 衰老——益智健康之道


運動可以預防大腦老化


認知的衰退:別讓你的心智字典萎縮


情緒的衰退:別讓生命熱情凋謝


閒散的大腦是魔鬼的工坊


運動,持之以恆就對了


09 大腦訓練計劃——塑造你的大腦


體能越好,大腦越有復原力


步行:從輕度運動開始, 養成運動習慣


慢跑: 中等強度的運動,釋放多種因子,讓大腦更強壯


快跑:以強烈運動做間歇訓練,大幅提升HGH濃度


瑜伽、太極拳或重量訓練:讓大腦重拾年輕活力


邁出第一步,讓自己動起來


後記 讓靈光持續綻放


 作者介紹


約翰·瑞迪John Ratey


哈佛大學醫學院臨床副教授,臨床精神病醫生、跨學科研究專家、暢銷書作者,國際公認的神經精神醫學領域專家。 1997年榮獲美國最佳醫生。


發表超過60篇學術權威文章,8本書,被翻譯成14種語言。與美國知名心理學醫生愛德華·哈洛韋爾合著《分心不是我的錯》一書,自1994年出版,該書始終被稱為ADD-ADHD領域不可逾越的經典,直到今天仍是暢銷書籍。

鍛煉 以人類學和進化學來看運動訓練+運動改造大腦(共2冊)
NT$1590
注: 我們會宅配送貨到您府上,請您注意查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