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藏說略 增訂本(全3冊)
作 者:朱越利 編
出 版 社: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22年05月01日
頁 數:1432
裝 幀:精裝
ISBN:9787559660077
內容簡介
以客觀、科學、禮敬的態度對《道藏》進行現代解讀
《道藏說略(增訂本)》是一部國學普及著作。本書以客觀、科學、禮敬的態度對傳統經典《道藏》進行全面而係統的現代解讀,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深入淺出地向當代讀者普及道經的基本知識,充當閱讀道經的學術嚮導。
全書40篇文章均由該領域具有代表性的學者按照統一的體例撰寫。其研究範圍以明《正統道藏》為主體,但也有所拓展,涉及藏外道書、敦煌道書、禁毀道經等。書中內容,既有基於《道藏》“三洞四輔”原有分類的內在梳理,也有基於現代道教研究體系進行的客觀說明,更有基於現代學科分類對《道藏》中相關史料的總結。每篇文章均條分縷析地梳理所涉主題的傳承譜系、代表經典、理論框架、歷史價值,介紹其研究現狀,並附有建議閱讀書目、參考書目,能夠為初學者提供入門路徑。
目錄
●道藏總說
敦煌道經說略
藏外道書說略
洞真部道經說略
洞玄部道經說略
洞神部道經說略
太玄部道經說略
太平部道經說略
太清部道經說略
正一部道經說略
符圖類道經說略
戒律類道經說略
科儀類道經說略
法術類道經說略
外丹經說略
內丹經說略
仙傳類道經說略
道藏中的女性說略
名山宮觀志說略
全真派道經說略
道教南宗經典說略
神霄派道經說略
淨明派道經說略
道教善書說略
道藏中的儒家說略
易學類道經說略
數術類道經說略
道藏中的諸子說略
道藏中的民間宗教說略
早期道化佛典說略
道藏資料的史學價值說略
道藏中的文學說略
道藏中的圖像說略
道藏中的音樂說略
醫藥養生類道經說略
科技類道經說略
圖書類道經說略
道教類書說略
道教碑文說略
禁毀道經說略
作者簡介
朱越利 編
朱越利,生於1943年。 1961年—1966年就讀於中央民族學院(今中央民族大學)民語系,學習藏語言文學專業。 1978年—1981年就讀於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世界宗教學系,專攻道教學,獲哲學碩士學位。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道家道教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員。主編《道教學譯叢》《今日中國宗教》《中國道教宮觀文化》《當代中國宗教禁忌》《道藏說略》和《理論•視角•方法——海外道教學研究》等,共同主編《少數民族宗教信仰與禁忌》,著《道教答問》《道經總論》《道教要籍概論》《道藏分類解題》《神奇之由——探究雪域佛教》《道教考信集》和《回首集》等,合著《道教學》,校點《墨子》,譯《道教(第一卷)》和《真誥校注》,合作......
精彩內容
《道藏》總說 《道藏》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寶庫之一,包含著豐富的精華。研究道教自然離不開《道藏》。對於研究中國傳統的文學、歷史、哲學、音樂、美術、建築、醫藥學、民俗、科技等等,《道藏》中也保存著重要的史料。道藏的編纂經歷了悠久的歷史。歷代編修的道藏,現今只有明代萬曆三十五年編纂的那部《道藏》碩果僅存。我們今天一般說《道藏》,指的就是這部明《道藏》。今人對這部明《道藏》做了點校。這部明《道藏》並沒有將明代萬曆三十五年之前的所有道經收齊,尚遺漏不少“失收道經”遊離在《道藏》之外,比如敦煌道經。已經有學者將敦煌道經整理成集。明代萬曆三十五年之後“新出道經”大量問世,當然更屬於藏外道書之列。藏外道書是本應收入這部明《道藏》和等待收入下一部道藏的道經。已經有學者編輯出版了《藏外道書》。從“藏”字本來意義上講,道......
《道藏》總說
《道藏》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寶庫之一,包含豐富的精華。研究道教自然離不開《道藏》。對於研究中國傳統的文學、歷史、哲學、音樂、美術、建築、醫藥學、民俗、科技等等,《道藏》中也保存著重要的史料。
道藏的編纂經歷了悠久的歷史。歷代編修的道藏,現今只有明代萬歷三十五年編纂的那部《道藏》碩果僅存。我們今天一般都說《道藏》,指的就是這部明《道藏》。今人對這部明《道藏》做了點校。
這部明《道藏》並沒有將明代萬歷三十五年之前的所有道經收齊,尚遺漏不少「失收道經」遊離在《道藏》之外,比如敦煌道經。已經有學者將敦煌道經整理成集。明朝萬歷三十五年後「新出道經」大量問世,當然更屬於藏外道書之列。藏外道書是本應收入這部明《道藏》和等待收入下一部道藏的道經。已經有學者編輯出版了《藏外道書》。
從「藏」字本來意義上講,道藏應當總括世上一切道經。換言之,道藏即“道經全書”,如《四庫全書》,如百科全書。世上所有的道經叢書和所有分散的道經單行本,都可視為道藏的子書。歷代一次次編修道藏,就是在不停地增補“新出道經”,使全書隨時間的推移而擴充。但是,總括世上一切道經是無法做到的,「失收道經」總是存在的。總括世上一切道經的道藏是虛擬的,只存在於道士和道教學者的觀念和想像之中。
一、《道藏》的特質與價值
根據宗教嚴格的說法,只有神說的話和神傳的文本才能稱為經。所以,許多道經不署作者姓名,聲稱出自神仙,或在署作者姓名之處直接署神仙名。關於此類道經出世的神話有以下:第一,妙氣所成,自然天書。第二,神尊口吐。第三,神尊天宮說法。第四,神神授受。第五,神帝授受。第六,天神授受。第七,神真撰或下傳。第八,面壁現經。第九,神仙現世,親授真經。第十,神真降授,記錄成經。第十一,異人降授。第十二,依托祖師名人等授。這些是本義上的道經。其實,所有的宗教經典都是人寫的。這些作者為了創教、傳教,塑造了神,也編寫了經,隱瞞了自己的作者身份。這為我們考證作者和年代帶來了困難。
有的本義上的道經,被人註釋和論述。有的神仙和道士,被人寫了傳記和年譜,整理了語錄。教團制定了戒律、清規、科儀,教派書寫了發展史,宮觀編寫了宮觀志、山志。還有的道士和對道教有興趣的人士留下了有關道教的遊記、詩詞等。這些作品大都題署了作者的真名實姓,不少還附有序跋。這些作品也被籠統地稱為道經,這些是擴大意義上的道經。為了敘述方便,我將上述本義上的道經稱為第一種道經,擴大意義上的道經,我將之算為第二種。有些道士寫了非道教內容的作品,是因人而稱的道經,可算是第三種。後來編輯《道藏》的時候,把第二種、第三種道經也收錄了進來。
還有第四種,既不宣揚道教教義,也非道士所作,是因收於《道藏》而稱的道經。具體地說,《道藏》也收錄了不少中國古代醫藥、養生、天文、史地和諸子百家的著作。因此,《四庫提要》貶斥《道藏》濫收充數,毫不掩飾對《道藏》的蔑視態度。道教界的陳攖寧對《四庫提要》的這種態度深感憤慨,特發表《論《四庫提要》不識道家學術之全體》一文予以反駁,一抒胸中塊壘(見《道協會刊》第4期,1964年)。 《道藏》是濫收充數?還是道家學術之全體? 《四庫提要》之批判與陳攖寧之辯護孰是孰非,此處不作評判。但是,要是說起明《道藏》,我們只能尊重它的本來面貌,尊重它收錄了四種子書的事實。對於其他道教叢書,也應持這種態度。但是,我們只應承認前兩種為真正的道經。
《道藏》中的道經繼承了中國傳統的神仙信仰、道家哲學、術數、巫術、鬼神觀念、自然崇拜、儒家思想、宗法宗教、佛教教義等內容,採用了數十種古代文體。從內容到形式均以中國傳統文化為主幹,並融合有外來文化,這是《道藏》的第一個顯著特徵。中國傳統文化是廣博的。道教全面繼承了中國傳統文化,所以《道藏》也是廣博的。內容廣博,形式多樣,這是《道藏》的第二個顯著特徵。
道教的創立方式,與世界三大宗教完全不同。道教的一些派別有創始人,有創教派的根本經典或祖經。但整個道教沒有唯一的創始人和與之緊密相連的最初、最根本的一部或一批經典。我們無法指出第一部道經究竟是哪一部,也無法指出哪一部或哪一批道經可以直接代表道教所有派別的教義。道經是各時期各派分別編寫的。例如,兩漢產生了太平道經、五斗米道經以及一些仙傳和該時期丹經等,六朝產生了魏晉五斗米道經、洞淵派經、南朝天師道經、三皇經、靈寶經、葛氏道經、上清經、陸修靜總括三洞的著作、樓觀派經等,隋唐五代出現了尊崇道家諸經的注疏論述、茅山派經、三洞科儀經典、重玄派經、正一派經、天童派經、道教的孝經、道教哲學諸經、該時期外丹經、該時期內丹經等,宋元出現了龍虎山天師派經、新神帶來的新經、神霄派經、靈寶大法、清微派經、勸善書、全真道經、道教南宗丹經、該時期外丹經等,明清出現了明正一派經、清龍門派經、該時期內丹經等,近現代出現了一些新的道經。子書所屬派別的多元化是《道藏》的另一個顯著特徵。
道經對中國古代社會生活的各個面向均產生過深刻的影響。道經也越過邊境,流傳國外,在促進中外文化交流中扮演正面角色。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認識《道藏》的價值:
1. 《道藏》的宗教價值
道經作為道教信仰的文字記錄,在中國封建社會中受到許多統治者和廣大道士、信徒的尊崇。道經是道士和信徒的讀本,誦經也是一種宗教活動。 《道藏》的主題是宣傳對道、對神仙的信仰,訴說著道教著述家、活動家和廣大信徒的自我意識、世界觀、痛苦與呻吟以及人生處方。它反映了一些人對終極真理的追求,一些人對現實鬥爭的逃避。它凝聚著人類的某些智慧,也暴露著人類的某些愚昧,是中國歷史的一面巨大的折射鏡。
2. 《道藏》保存了不少古籍善本
《道藏》包含豐富的文化成果。敦煌道經是目前已知道經中最早的手抄本,具有很高的校勘價值。各地圖書館也收藏了一些宋版、元版道經,都很珍貴。明《道藏》源自《政與萬壽道藏》,有唐版,宋版較多。例如《道藏》本《墨子》源自宋本,《墨子》唯賴《道藏》得以保存。若無《道藏》,我們今天則無《墨子》可讀。 《道藏》之功,此為一端。 《道藏》中無法判明年代的版本,至少屬於明版,其中也有不少精善本。由於《道藏》中擁有大量古本、善本,故不少學者均利用《道藏》進行古籍校勘或輯佚。如孫星衍編輯《平津館叢書》、嚴可均編輯《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等。
3. 《道藏》保存了道教對儒佛二教產生影響的資料
儒釋道三家的鬥爭與融合,貫穿東漢以來中國封建社會始終,構成中國古代思想史的重要內容與特徵。在這過程中,道經曾經吸收佛教和儒家的許多內容,同時也對佛教和儒家產生了重大影響。南北朝隋唐時期,三教圍繞著神滅、因果報應、夷夏之辨等問題展開爭論。道經對佛教的攻擊,客觀上對佛教的中國化起到催化劑的作用。道教首創了以勸善書的形式宣揚善惡報應的做法,這種形式為佛教效法。佛教施餓鬼的活動,受到道經中元思想的影響。佛教的守一禪法受道教影響很深。一些禪宗著作引用了道教資料。道經保存了不少兩漢時期的謔緯資料。道教徒有不少註釋「三玄」的著作,參與了玄學討論。道教用以解釋丹法的宇宙生成論對宋代理學的形成的影響更為巨大,為後者的直接思想淵源之一。許多這樣的道經保存在《道藏》中。
4. 《道藏》保存了大量道教史料
道經記錄了道教的全部歷程。研究道教史,自然要翻閱正史和其他相關書籍。同時《道藏》中也蘊藏著極為豐富的道教史史料。如陶弘景《真諫》為上清史珍貴資料,也是研究靈寶派的主要資料。書中還有佛道交流及上清派與天師道交流的史料。正史關於早期天師道活動情況的記載很簡略。陸修靜所述三張科律,彌補了正史之不足。另外有些道經直接記錄了歷史事件和有關文件。道經中有大量的注疏序跋。有些作者俱有特殊身份,他們注疏序跋道經這種舉動的本身即具有研究價值。同時,注疏序跋的內容也是研究其撰稿人的第一手資料。有的注疏序跋中還包含著其他有關道教的資料。 《道藏》中還有許多綜合性史料。
5. 《道藏》保存了大量文學藝術史料
有些道經為了方便朗誦、記憶、流傳,全部或部分採用了詩詞歌賦等文學形式。因此《道藏》也是一座文學寶庫,很值得從文學的角度去努力挖掘。道教中有兩種文學形式,即步虛詞和青詞,也為道教外所採用。道教文學促進了中國文學中浪漫主義手法的形成與發展。 《道藏》對中國古代音樂、戲曲、美術、書法、建築、庭園、雕塑、服飾等都給予了巨大影響。
6. 《道藏》保存了大量醫藥科技史料
《道藏》和其他道教叢書中,保存了大量的中醫藥學著作。道經在養生方面的貢獻非常突出。道經宣傳的內丹術對於健身祛病是有效的。道經對氣的重視和關於天人相副、人體小宇宙的觀點,促進了我國古代氣功的發展和對人體的研究。道教的黃白術和外丹術是近代化學的先驅,對世界文明做出了卓越貢獻。道經也記載了鑄造法、機械製造、天文學知識等。
二、悠久的道藏編纂史
鄭樵《校讎略》說:「學問之苟且,由源流之不分」「類例既分,學術自明」。這是說,研究學問離不開歷史學的方法,應搞清發源和流變,研究圖書應搞清分類和目錄。陳國符的《道藏源流考》,是研究道藏的主要奠基著作。
(一)道藏的形成
漢魏兩晉時期,方士輩出。他們撰寫經典,製作符籙,比較活躍。東漢宮崇向皇帝獻上其師於吉所得《太平清領書》170卷,又有記載說張陵另出《太平洞極經》144卷。東漢末年,張角懷揣《太平經》,借助太平道發動黃巾起義,天下震動。張魯撰寫《老子想爾註》,依靠五斗米道實行地方割據,偏安一隅垂30年。黃巾起義和五斗米道割據兩大社會運動,標誌著道教正式創立。漢代還有人撰寫《黃帝九鼎神丹經》和《周易參同契》,記錄方士燒煉外丹的方法和體會。其後,三國帛和得《三皇文》,東晉時楊羲傳《上清經》,葛巢甫造《靈寶經》,各種經書愈出愈多。這些經典及符籙的宗教思想相同或相近。東晉時,一些飽學方士,大量收藏各種宣揚修煉成仙和驅*治鬼的經典與符籙,道藏初現雛形。
道教的形成過程的總趨勢是先有分散的小教,分散的小教然後逐步聯合為一大教。聯合為一大教後,原來的小教則成為派。簡言之,道教是先有派,後有教。南北朝時期,各小教方士逐漸覺得大家有共同語言,好像共屬一教,應當聯手。這種認同意識催生道藏,有人付諸行動,精心將幾個小教的經典編輯為一部總集,道藏應運而生。編纂道藏者旨在推動聯合,即試圖以道藏向世人顯示一大教的存在,並鞏固和加強各小教的認同意識。那時,的確有幾個小教顯示了實力,具備了聯合的資格和能力。
六朝末隋唐時期已將貯經之處稱為“藏”,但南朝和唐代的幾部道經全書還沒有被稱為“道藏”,而是被稱為《三洞經書》《玉緯七部經書》《三洞瓊綱》與《三洞玉緯》等。 「三洞」「七部」等名詞,表達的也就是道經全書的意思。 《三洞經書》等是尚無「道藏」名稱的道藏。學術研究中將它們也統稱為「道藏」。至宋代,「道藏」之稱才開始普遍起來。
歷史上編纂道藏有二十多次,以下僅介紹歷代編纂的九種道藏。若欲了解其他各次編纂道藏的情況,可參考陳國符著《道藏源流考》。
(二)明代以前的道藏
1.鄭隱藏書
東晉葛洪在《抱樸子內篇》的《遐覽》篇中,依照「道經」和「諸符」兩個類別,著錄了其師鄭隱的藏書。道經總集應具備三個最基本的特徵:(1)所收道經基本齊全。 (2)獨自成為叢書。 (3)編制了分類目錄。無論是鄭隱或葛洪,均不是有計畫、有目的地收集和編纂道經全書。但由於“鄭隱藏書”豐富和葛洪《抱樸子內篇·遐覽》如同“鄭隱藏書目”,使“鄭隱藏書”初現道經全書的三項最基本的特徵,因而可視其為道藏的雛形。之所以稱之為雛形,是因為「鄭隱藏書」尚有兩點不足之處:第一,不僅缺齋儀之書,而且原始道教經典也遺漏很多;第二,葛洪的著錄過簡,並且不規範。葛洪之後,不見《鄭隱藏書》的記載。
2.陸修靜《三洞經書》
南朝宋明帝尊崇道教,陸修靜深受宋明帝禮敬。陸修靜住在明帝於北郊天印山為他修建的崇虛館中,弘揚道教,故得以皇帝之力搜取各地道經,盡得各地經書。可見陸修靜編纂道藏得到宋明帝的支持。 《道教義樞》卷二《三洞義》將這些經書的目錄稱為《三洞經書目錄》。陸修靜大概沒有為這批道經題一個總目,我們據經目稱之為《三洞經書》大概是合適的。陸修靜在崇虛館以三洞分類法整理道經,對後世道藏的編纂深有影響。
3.孟法師《玉緯七部經》
南朝梁代有兩位孟法師。一位是孟景翼,字輔明,平昌安丘(今屬江蘇)人。曾任梁武帝大道正,常為皇帝講法。因為他精於道教教義,時人尊稱他為法師,號大孟。另一位是孟智週,丹陽建業(今屬江蘇)人,為陸修靜弟子。梁武帝時,孟智週曾與光寶寺僧法雲辯論,亦精於道教教義,時人也尊稱他為法師,號小孟。由於都姓孟,都是法師,後人把他們兩個搞混淆了,分不清誰是誰了。其中一人編成《玉緯七部經書目》,也有人說兩人都參與了編纂,後人乾脆籠統地題為“孟法師編”,兼指大小孟,隨人去自由理解。從經目來看,道士們對道經的彙輯、整理工作非常活躍,收集的範圍更加廣泛,而且確定了七部分類法,影響深遠。當時也沒有為所整理的道經題總名,但從經目看,可稱為《玉緯七部經》。
4.唐《三洞瓊綱》和《三洞玉緯》
唐玄宗以尊崇道教而著名,道教在唐玄宗時十分興盛。開元年間又值唐朝國富民泰的巔峰時期,無論是風尚、心理,還是人力、財力,都為編纂高品質的道經總集準備了充足的條件。唐玄宗開元年間曾核刊道經,是不奇怪的。唐玄宗開元年間編纂了《三洞瓊綱》與《三洞玉緯》,並題經目曰《瓊綱經目》和《玉緯別目》。後人也有將《三洞瓊綱》和《三洞玉緯》合稱為《開元道藏》的。 《三洞瓊綱》與《三洞玉緯》也沒有保留下來,但從廣泛蒐集、玄宗親自領導、卷數眾多和逐級轉抄來判斷,這部道藏顯然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峰。
5. 《大宋天宮寶藏》
宋真宗大中祥符六年(1013)冬,張君房被任命為著作佐郎,受命專門負責編纂道經總集的工作。張君房收入舊的道經總集經本,即六朝隋唐舊經。另外又收入摩尼教經書和五代北宋新道經,故總數增加到4565卷。這本總集題曰《大宋天宮寶藏》。 《大宋天宮寶藏》是第一部正式稱為「藏」的道經全書。此藏名中的「大宋」二字,可有可無,亦可冠於該朝第二部《道藏》的題名前;「天宮」二字為此藏專名,不可缺。 《大宋天宮寶藏》仍以七部分類法排列子書。但以千字文為函目,方便查找,是了不起的進步。 《大宋天宮寶藏》完成於天禧三年(1019)春,前後費時五年半,抄錄了七部。
6. 《政和萬壽道藏》
宋徽宗政和初搜訪道門遺書,政和五年或六年設經局,令道士校刊。雕版當在政和六年或七年,地址是福州閩縣九仙山天寧萬壽觀。取雕版年份及地點,此藏名曰《政和萬壽道藏》。 「政和」二字和「萬壽」二字共為此藏專名。人們亦簡稱之為《政和道藏》或《萬壽道藏》。 《政和萬壽道藏》大約共收道經5,481卷。 《政和萬壽道藏》是第一部正式稱為「道藏」的道經全書。道經雕版印刷始於五代。 《政和萬壽道藏》也是第一部全藏雕版印刷的道藏。雕版印刷使《政與萬壽道藏》得以大批複製,廣為流傳。但《政和萬壽道藏》後來失傳。
7. 《大金玄都寶藏》
金代統治者對道教始而疑慮,繼而壓制,後終於轉為扶植、利用。為此,金世宗、章宗二帝支持刊印道藏。金世宗於大定二十八年(1188)下詔將南京(今開封)道藏經版交給天長觀(今北京白雲觀前身),又將中都玉虛觀的道經運到天長觀供校刊用。金章宗明昌元年(1190),又賜土地擴大天長觀面積,用來修建房屋以貯藏經版。並派文臣二員,協助天長觀提點、沖和大師孫明道參訂經書。由於各種條件齊備,故不到兩年即完成了蒐集和刻版任務。刻版完成後,孫明道又會同諸道士,依照三洞四輔排列,商校異同,合成一藏,共6455卷,分602帙,題曰《大金玄都寶藏》。藏名中的「玄都」二字指仙界的玄都玉京山,為此藏專名。泰和二年(1202)天長觀為大火焚毀,《大金玄都寶藏》的經版亦隨同付之一炬。
8. 《大元玄都寶藏》
元代除成吉思汗禮敬丘處機,全真道極盛一時外,其餘皇帝並不過於重視道教,反而加以限制。但全真道的一時興盛,卻也為道士自己編道藏奠定了基礎。元太宗九年(1237)宋德方主持平陽(今山西臨汾市)玄都觀,與門下講師通真子秦志安等計議刊刻道藏之事。秦志安聽後,表示願意承擔。丞相胡天祿聞訊很高興,捐白金千兩。宋德方將白金授予秦志安,令他在平陽玄都觀主持這項工作。前後八年時間,至乃馬真後三年(1244)大功告成。宋德方、秦志安所刊刻道藏亦稱《玄都寶藏》,「玄都」為此藏專名。此藏名中的「玄都」二字既指平陽玄都觀,又指仙界的玄都玉京山。此專名與《大金玄都寶藏》的專名重複,為相區別,後者似可稱為《大元玄都寶藏》。佛道二教的鬥爭在元代又趨激烈,並對道經的存亡產生了重大影響。憲宗、世祖三次焚毀道經,特別是焚毀純陽萬壽宮所存《大元玄都寶藏》經版,對道教文獻造成了巨大損失。
(三)明代道藏
明代統治者對宗教活動採取了嚴格限制的政策。但在劃定的框框之內,政府不僅允許宗教活動,有時還加以扶植,明成祖施政即是如此。他在政變過程中,曾得力於道士散佈的謔語,故而對道教的扶植和利用要超過明太祖*璋。例如,他下詔尋訪張三豐,大力提倡供奉真武大帝,下令在武當山大修道教宮觀,召集道士在京城編修《道藏》。
有記載說,明成祖敕第四十三代天師張宇初重修《道藏》,但無下文。 20世紀末,明成祖《道藏經序》被發現。 《道藏經序》中,明成祖自述於永樂十七年(1419)敕武當玉虛宮提點任自垣修《道藏》,永樂二十年(1422)修成,凡464函,5134卷。但關於這本《道藏》的賜名沒有記載。
《道藏》自纂修成書後的永樂末年就由內府與《永樂北藏》一起有組織、有步驟地刊刻,經洪熙(1425)、宣德(1426—1435)而告成於正統(1436—1449)初年。 《道藏》刊刻後,曾頒賜道觀。如正統三年(1438)敕賜姑蘇彌羅閣《道藏》一部、正統八年(1443)敕賜金陵玄真觀《道藏》一部,等等。及頒賜道觀,或即有人指出任自垣搜羅之不周與《道藏》刊刻之差誤,於是,明英宗於正統九年(1444)詔通妙真人邵以正點校《道藏》。邵以正的點校系校正已刊《道藏》經版之訥誤,而並非刊刻五千餘卷巨著。正統九年(1444)十月之後,邵氏領導的點校工作主要有四:勘正經版之誤;合併短小卷帙使各函厚度大致平衡;補刻神像、題詞,置於各函首尾;將新近蒐輯到的170餘卷道經刻版,置於正一部之後。經版於正統十二年(1447)二月十五日全部完成,接著印刷、裝幀,選定八月十日吉日,英宗親撰“護道藏敕”,並由翰林院修撰彬恭記其盛,於是大肆頒賜《道藏》於天下道觀。明英宗沒有為這部道藏賜名,後人為方便起見,稱為《正統道藏》,「正統」年號為此藏名。 《正統道藏》凡480函,5305卷。 《正統道藏》校刊功成之後,英宗、憲宗、世宗諸帝陸續印刷,頒賜天下宮觀。
明神宗又是一位崇奉道教的皇帝,他於萬曆三十五年敕第50代天師張國祥刊印道藏。張國祥增加了54種道經,凡32函,180卷。依《開元道藏》和《正統道藏》先例,張國祥刊刻的《道藏》全藏可稱為《萬曆道藏》。張國祥為增加的54種道經編制了《續道藏經目錄》,並將此目錄和增加的54種道經編排在正統九年刻印的舊經之後。宋、金、元道藏增加道經皆不後續也不稱“續”,稱“續”始自張國祥。由此,後人稱增加的54道經為《萬曆續道藏》。因有此稱,今沒有稱這部全藏為《萬歷道藏》者,仍稱這部全藏為《正統道藏》或明《道藏》。古代道藏只有經張國祥增加了54種道經的這部明《道藏》保存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