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道秘書-道教濟一子傅金銓內丹修煉典籍-(上.下冊)
作者:傅金銓 著;董沛文 編;周全彬,盛克琦 校
出版社:宗教文化出版社
出版期:2014-08-01
ISBN:9787802548961
字數:1300000
頁碼:1317
版次:1
開本:16開
內容提要
《證道秘書:道教濟一子傅金銓內丹修煉典籍(套裝上下冊)》點校精良,每種丹經整理者皆撰有題解,考辨源流,探趾索隱,多有創獲。 針對傅金鈰道書多為摘編彙輯的特點,整理者一一指出其中段落字句的原始出處。 此中所費的時間和心血,所表現出的對讀者負責任的態度,在今天這個浮躁的時代顯得尤其可貴。
《證道秘書:道教濟一子傅金銓內丹修煉典籍(套裝上下冊)》主要以巴蜀書社出版《藏外道書》第十一冊《濟一子道書》十七種為底本。 校本有:1.清善成堂刻印的水濟一子證道秘書十七種,簡稱“善成堂本”;2.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民國十年(1921)中原書局本《證道秘書》,簡稱 「中原本」;3.台灣新文豐出版印刷公司民國十二(1923)年上海江左書林本《濟一子證道秘書十七種》,簡稱「江左本」。 除校本外,也旁參了台灣自由出版社《道藏精華》從書中收錄的濟一子道書,在取用時,隨文註明。
作者介紹
傅金銓,字鼎雲,號濟一子,江西金溪人,清代著名道士和內丹修煉家。 其著述甚多,有《道書杯溪錄》、《赤水吟》、《天仙正理讀法點睛》、《丹經示讀》、《道海津梁》等,編校者以《藏外道書 》《 濟一王、書》為底本,校以1921年中原書局本《證道秘書》及1923年上海江左書林本《濟一子證道秘書十七種》,及台灣自由出版社《道藏 精華》所收錄的濟一子道書,編為傅金鏗集《證道秘書》,獻諸學界、教界和廣大丹道愛好者。
董沛文,河北唐山灤縣人,1958年7月出生。 全真龍門派第二十六代傳人,道名董崇文,號文道子。 中國道教協會副秘書長、河北省政協委員。 河北省道教協會執行副會長兼秘書長、唐山市人大常委、唐山市道教協會會長、唐山崇文書院院長、唐山玉清觀住持、唐山市週易研究會會長、唐山市古琴文化交流協會總統. 研究生 學歷(民族大學宗教學碩士)。
自幼受傳統文化薰陶,經商活動之餘喜讀道家經典,尤其對商褪陶朱公(春秋時期道家代表人物范蠡)推崇備至。 在經商活動中,自覺運用道家玄妙思想於為人處世中,且有自己的獨到體會。 亦好道家養生文化,遍遊道教洞天福地,尋仙訪道,拜師學藝,研養生術,體悟道教之奧妙精深。 荏苒光陰,人生如夢,世間芸芸眾生求財、求祿、求壽、求安者,如過江之鰈,然其中難求者就是「壽」! 千古一帝秦始皇,權傾天下,富有四海,卻求「壽」無門,望「壽」而嘆,而道教之仙學養生文化(內外丹術)中,服食、服藥、闢谷,導引 、胎息諸術,恰是養生長壽、長視久生之妙術。
董道長遂於經商致富後,出巨資復建唐山開玉清觀,整理道教聖典,助印道教經典善書,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盛克琦,1972年生,河北唐山人,原籍天津薊縣。 河北省道教協會理事、唐由市道教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 唐山市開區道教協會執行理事、唐山市週易研究會理事。 全真龍門派第27代。 內丹學師承於道教大江西派第五代陳氍照先生(1926年-2012年),得到中國社會科學院博士生導師胡孚琛教授悉心指導,學傳統道學文化。
目錄
唐山玉清觀道學文化叢書序一
唐山玉清觀道學文化叢書序二
唐山玉清觀道學文化叢書序三
前言
點校凡例
上冊
【編 自著】
道書杯溪錄
序
自序
題詞
卷上
人事
未有
天地
生身
赤子
有萬
媾精
理根
西施
百年
風雨
明湖
九夷
方寸
是非
厚貌
某人
霖雨
荒居
趨時
萬類
溪壑
都鄙
冠世
雨澤
虛幻
貨利
菜羹
思啖
扁心
蘊玉
……
下冊
……
文摘
《證道秘書:道教濟一子傅金銓內丹修煉典籍(套裝上下冊)》:
「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佛無實法與人,即「不可說」者是。 此不可說之道,無定法之法,不有闡述,何由啟悟? “修道之謂教”,人天表率,苟無其人,道不虛行。
「我皆令人無餘涅槃而滅度之,滅度一切眾生已,而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涅謂不生,槃謂不滅。 生滅既盡,至於無餘,淨盡之至,佛令眾生皆入於此而度之。 究竟眾生自悟自度,書必自讀自記,路必自走自至,旁代無由,不見佛功。 亦如人在世間,熙熙嗥嗥,四大高恩,不覺其有,大斯至矣。
四句偈,昔有問佛當以何四句為是,佛祖亦含糊無定解,自當以「無人相」四句為是。 經注,冥王解之,謂「如夢幻泡影」四句為空世之法,「若以色見我」四句為空身之法,「無人相」四句為空心之法,亦出人意表 。
朱子特眼,謂《金剛經》只在「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一句。 今禪僧枯坐,是不解生心之義。 性且不知,安能見度? 無住者,無有住著,四面懸虛,又要不入茫蕩,一心活潑,久久於不無不有之中,忽然迸出乾元面目,斯真能見度性者矣。
儒“默識心通”,釋雲“口掛壁上”,道言“口語爭如鼻說”,皆是說此不可說之一物耳。 殊途一致,奈何別之。
我欲說之,無可措吻。 關尹子:「言之如吹影,思之如鏤塵。」聖智造迷,鬼神不識。 其寄體在事物之先,其懸虛在太無之外。 或謂之有,或謂之無,或謂之不有不無,或謂之亦有亦無。 不知有,忘卻無無,之矣。
水火刀兵,疫餓虎蛇,冤獄兇災,五官不全,四肢殘廢,皆人欲結成。 純乎天理是善,純乎人欲是惡。 所以念頭起處,乃善惡分途之界,係人生死之根,煞要辨認。 福從此修,劫從此造。 凡人不知此理,神聖悲憐,救之無術。 設立洗心之法,絕欲之功,請看諸經言救劫.總是教人正心,妄者讀之,莫之覺耳。
空山野水,淘盡英雄。 世換人更,悲憐孽海。 逐利奔名,掙腆面,講勢力,慕聲名,矜榮祿,自朝至暮,起滅萬端,何處得有清寧一刻耶? 層霄天眼,下睇塵寰,哀之矣。
昔蒙師訓,指示心性源頭,講貫精,知此理真實不虛。 但其託身在虛無之外,寄身在恢漠之中,測度不來,影響不得。 佛語精微,說不到其處,但能側說、反說、敲打說、比喻說、對面說、激射說。 蓋此物無正面,無虛實,取之則無,捨之則有。 欲說不能,不說不得。 一經舉意,則不相涉入矣。
功夫在克去己私,時時息念。 然而己私難去,不易克也。 《參同契》:「委志歸虛無,無念以為常。」又:「無念之念,謂之正念。」正念現前,識字自然污染不得。 銫昔初定志時,即提「無念」二字以鎮定此心。 雖提撕甚勤,而念起不覺。 雖不至想人非非,而終不能劇止。 細勘此心,時出時人,忽出忽入。 古人意謂之馬,心謂之猿,謂其矯捷不測也。 制之如製猛獸,如縛龍蛇。 工夫深,漸次受束矣。 可見人不實力用功,生龍活虎如何克伏? 又恐墮入頑空,自此以後,又書邱祖二句於壁,“念念不離方寸是真空”,以志不懈。 轉思“念念不離”,豈非法縛? 於是知以忘為究竟矣。 忘無可忘,乃臻於化。
妖蛟起水,神龍升天,其飛煙走霧,雲擁風馳,觸石石裂,觸山山崩。 其何故乎? 道在故也。 物之顯而易見者,惟蛇與狐,巨蟒通神,玄狐變化,彼無師授,蟄藏養心,數十百年,神性通明,變化從心,即為得道。 捕蛇之法至靈,遇巨蛇則法為之不應。 蓋法由道生,其潛靈久,道高法亦高矣。 此物也,得天地之偏氣,養神育靈,尚且如是。 人靈於萬物者也,甘心物化,不肯靜修。 然“修”之一字,惟人至易而難。 易者,得天地之正氣,本來靈明;難者,物無欲而人多欲,物無情而人有情。 惟此情慾,實殺吾身。 物專而一,所以易耳。 古來高僧悟道通神,不勝指屈,良由能絕欲而精專,靜極生定,定極生慧,慧光生則聖智全。 理至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