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單

昨天的中國 +昨天的青春(套裝共2冊)
NT$ 1669  

昨天的中國 +昨天的青春(套裝共2冊)

免郵費 貨到付款 七天鑒賞期

昨天的中國


作  者:(法)閻雷(Yann Layma) 著;楊寧 譯 著


出 版 社:京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年03月01日


頁  數:351


裝  幀:軟精裝


ISBN:9787550233508


主編推薦

推荐一:閻雷是繼布列松、馬克·呂布和劉香成等攝影大師之後,專注拍攝中國時間很長、地域很廣的西方攝影師。

推薦二:

《昨天的中國》暢銷優選的大型攝影集《中國》的很新精編版,也是閻雷行走拍攝中國三十年作品搶先發售在靠前出版。

作者聚焦很純粹、很率真的日常生活,一張張飽含溫情的照片,彷彿在向觀者述說背後承載的美麗故事。

書中的照片記錄了這個巨變中的東方古國的方方面面,呈現很鮮活、很富生命力的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的中國記憶。


目錄

●自序

自序邀你共起航

序閻雷:一個法國攝影師在中國那日松

正文

出版後記


內容簡介

本書以閻雷的大型攝影集《中國》為底本,甄選並增補部分未公開發表的照片,重新編排成冊,全面呈現1985—2000年間處於轉型期的中國的日常生活、經濟起飛和社會巨變,用鏡頭為整個中國創作一幅很鮮活、很富生命力的肖像。

作者對中國充滿了感情,三十年間足跡踏遍中國的每一個角落,敏銳地捕捉到這個具有厚重灰色調的國度在20世紀末對變革的渴望、對新鮮事物的痴迷,通過他的視角,將新舊交替時期的種種微妙和激烈之處真實地傳遞出來,真實展現了那段逐漸遠去的歷史。

作者簡介

(法)閻雷(Yann Layma) 著;楊寧 譯 著

閻雷(Yann Layma),1962年生,法國有名攝影師。 1984年,他獲準自由進出巴黎愛麗舍宮,為當時的總統密特朗拍攝了一年政壇生活,成為法國專享一位獲此殊榮的攝影師。 1985年,他還曾藉機進入朝鮮,成為靠前個進入朝鮮拍攝的西方攝影師。

1985年,閻雷以自由攝影師的身份搶先發售來到中國,30年來共拍攝了60多個關於中國的攝影報導,出版了4本關於中國的著作。他的大型攝影集《中國》於2004年在全世界6個國家同步發行,印量達幾十萬冊,這也使他成為在西方影響很大的中國題材攝影師。 2005年,他因在中法文化交流方面的突出貢獻而被授予法國騎士勳章;2011年,當選《泊客中國》評選的“......

精彩內容

與中國大陸的靠前次接觸讓我無語。在廣州,統一的著裝形成了一種渾濁厚重的灰色調,沒有任何對比,沒有任何顏色。這種色調,我至今仍不知如何捕捉。那時我頭腦中正進行著激烈的交鋒,我不知道該如何行事,不知道該採取何種態度,但是那裡輕鬆隨意的氛圍太有誘惑力了,那種懶散鬆懈和正式僵化的奇異組合既讓我好奇,又讓我驚訝。我知道只有花時間才能穿透這層表象,也知道中國人不會輕易向初來乍到的陌生人坦露他們的秘密:你得自己去爭取。在靠前組拍攝中,我調查了人們一些情緒上的跡象,發現在這個國家內部出現了一些渴望變革的慾望:在廣州,人們貪婪地著迷於所有的新興事物:靠前個溜冰場,靠前個帶有浪漫情調的場所,靠前批個體商店,靠前批自由市場。好奇的民眾身著毛式上裝,排著隊來到白天鵝賓館看展覽,著......

    廣州/北京,冬天,1985年


著  者:任曙林                        字 數:99千字


書  號:978-7-5502-8542-2           頁 數:288


出  版: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印 張:18


尺  寸:172毫米×240毫米              開 本:1/16


版  次:2016年11月第壹版            裝 幀:精裝


印  次:2016年11月第壹次印刷         


編輯推薦

一個有許多新事物、新觀念不斷孕育成長的時代,一群敏感神秘、不斷變化的中學生,被任曙林用獨特的凝視記錄下來,

瞬間成為永恆,平淡中見真實。

雨後操場上的白色長裙、考試時與同桌交換的眼神、放學時的熱鬧和空蕩的樓道……

當青春不在了,還有照片可以印證。不管你在哪裡、在何時度過你的青春,都會在這本攝影集裡找到熟悉的記憶和曾經的

純真。

時隔五年,重版出來。更大開本,更多照片,更純粹的呈現方式。

從編輯、設計、排版到印刷,追求每個細節盡善盡美,給《昨天的青春》一個攝影集應有的品質。


內容簡介

2009年、2010年連續兩年獲得《像素》雜誌“年度攝影家”稱號。

2010年獲得平遙國際攝影節you秀攝影師獎。

《昨天的青春:八十年代中學生》精選了任曙林在1980—1989年期間拍攝的170幅中學生照片。這十年間他進入中學校園,旁觀中學生的課堂和課餘生活,觀察他們的動作、神情、關係,揣摩他們的心思,用溫柔抒情的鏡頭語言記錄下那一代人的青春。

書中前64頁為任曙林的回憶文字,分享了他的青春故事:跟隨恩師狄源滄學藝的點滴、與影友惺惺相惜的友情、拍攝中學生的動機、在校園內外與師生的交往……後224頁為四色印刷的168張作品,和任曙林本人的珍貴舊照。

媒體推薦

這二十多年間,還有哪位攝影家亦如任曙林,屬意於校園,窺探少年人的身影與內心嗎·我很希望這批照片能使近日輾轉於考試之苦的中學生們看一眼,而在我輩眼中,永逝的八十年代,可能唯餘這批照片能使我們驀然遭遇從前的自己。

——陳丹青,藝術家、作家、文藝評論家

他的攝影的為著力之處,也是攝影本身的為有力之處,可能正好就在於這麼一種耐看的平淡之中。

——顧錚,藝術家、策展人、評論家


作者簡介

任曙林:

四月影會重要成員。

1954年出生於北京。畢業於北京廣播學院攝影系。

1976年開始攝影,師從狄源滄先生。

七十年代的作品:《先進生產者》。

八十年代的作品:《1980年的北京高考》《八十年代中學生》。

九十年代的作品:《礦區勞動者》《山區女孩二十年》。

2000年以後的作品:《氣息》《兩個女人》《雲南風景》等。


正文

序言

照片裡的青春

大凡在青春時代經歷過八十年代的人,都會有一個“八十年代情結”,我當然也不例外。八十年代的青春是無法複製的青春,是一段剛開始就終止但並沒有結束的青春。

很慶幸自己在八十年代度過了完整的中學時代和三年的大學時光。也正因此,當我第—次看到任曙林的《八十年代中學生》的時候,我就被這些影像深深地吸引。是的,照片中每一個人物、每一個場景對我來說都是那麼地熟悉。

回憶自己八十年代的中學時光,立刻會有很多鏡頭閃回。

高考前的一個夜晚(1987年),我們文科班的幾乎所有男生(其實只有12 人,那時候文科班嚴重陰盛陽衰,男生只佔1/4人口)騎著單車來到天安門廣場,圍坐在一起,一邊喝著啤酒,一邊胡亂地互相揭發誰喜歡哪個女生。後,一幫少年又來到天安門城樓黑漆漆的門洞裡,坐成一排,每人都叼起一根煙,點著,深吸一口,煙頭閃亮……彷彿要在高考前做盡所有的“壞事”。

那時候的我們喜歡詩歌,喜歡戲劇,喜歡電影,我們敢曠課跑到“八一廠”,就為了看伯格曼的《處女泉》和《第七封印》。那個時候,石康(我的師大附中初中同學)已經是個標準的文學青年,開始狂寫約翰·克里斯托夫式的長篇小說;王胖子(王陽,後來叫“老狼”)正在北京八中的校園裡彈著吉他泡他的小師妹……

那個時候,任曙林照片中的北京一七一中學學生王琳和一個男生正在秘密地早戀。 *天傍晚,在空曠的教室裡,他們本來是坐在一起的,但門外的腳步聲讓他們瞬間分開,回到各自的座位。走進來的是攝影師任曙林,彼時的任曙林並不知道教室裡的這一對男生女生是戀人,他只感到教室里安靜得彷彿能聽到“夕陽移動的聲音”,他忽然覺得自己是一個“不該出現的第三者”,於是拍了一張照片後,任曙林便悄悄地離開了。多年以後,王琳在映畫廊看到這張照片,激動得痛哭:她和照片中的那個少年戀愛、一起留學,然後結婚,終分開……她對任曙林說,本來她以為青春已經不在了,但現在她發現原來青春還活在這些照片裡。

雖然認識任曙林這麼多年,還做了他的策展人和圖片編輯,但我其實一直無法真正知道五十年代出生的他為什麼會用十年時間拍攝“八十年代中學生”。他一直說那也是一個秘密,妙峰山山頂的秘密……

我的大學同學張立憲曾經寫過一本**名的書《閃開,讓我歌唱八十年代》,是的,永遠的八十年代,一段青春的密碼還未解開,一首青春的歌還未唱完……

那日松|《八十年代中學生》策展人,映藝術中心/ 映畫廊藝術總監。 1981 到1987 年就讀於北京師大附中,1987 到

1991年就讀於中國人民大學。

昨天的中國 +昨天的青春(套裝共2冊)
NT$1669
注: 我們會宅配送貨到您府上,請您注意查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