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文集(全6冊)
作 者:(宋)蘇軾 撰;(明)茅維 編;孔凡禮 點校
語種: 繁體中文
出 版 社:中華書局
出版日期:1986年03月01日
頁 數:2893
裝 幀:平裝
ISBN:9787101006742
內容簡介
本書是蘇軾的文章總集,凡73卷,以明末茅維刊《東坡先生全集》為底本,分類編次,並以宋明多種刊本和金石碑帖等各種真跡以及前人校訂成果等有關材料進行匯校,逐條寫出校勘記,對底本的衍、脫、倒、誤作了去偽刪重、補佚校正,並進行了分段和標點,編制了篇目索引附錄書後
作者簡介
(宋)蘇軾 撰;(明)茅維 編;孔凡禮 點校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蘇洵子。嘉佑進士。神宗時曾任祠部員外郎,因反對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職,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後以作詩“謗訕朝廷”罪貶黃州。哲宗時任翰林學士,曾出知杭州、穎州等,官至禮部尚書。後又貶謫惠州、儋州。北還後第二年病死常州。南宋時追諡文忠。與父洵弟轍,合稱“三蘇”。在政治上屬於舊黨,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其文恣肆,明白暢達,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詩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在藝術表現方面獨具風格。少數詩篇也能反映民間疾苦,指責統治者的品質驕縱。詞開豪放一派,對後代很有影響。 《念奴嬌·赤壁懷古》、《水調歌頭......
目錄
●卷
●賦
●灩澦堆賦
●屈原廟賦
●昆陽城賦
●後杞菊賦
●服胡麻賦
●赤壁賦
●後赤壁賦
●黠鼠賦
●秋陽賦
●洞庭春色賦
●中山松醪賦
●沉香山子賦
●酒子賦
●天慶觀乳泉賦
●老饕賦
●菜羹賦
●颶風賦
●酒隱賦......
蘇軾詩集(全8冊)
語種: 繁體中文
開本: 32
裝幀:平裝
頁碼:2519頁
內容介紹
《蘇軾詩集(繁體豎排版)(套裝共8冊)》自一九八二年出版至今,已重印五次,累計印數達三萬六百冊,遂成為中華書局常銷書。對於這套深受讀者歡迎的蘇詩全集整理本,每次重印都或多或少有所修訂補正,旨在使其日臻完善。這次重印也不例外,新發現的個別校點失誤,我們挖改了三十餘處,凡不便挖改的問題。請孔凡禮先生撰寫了《第六次重印本後記》,附於書後。
《蘇軾詩集》一直受到讀者的關愛。清人整理本中的他集互見詩與補編詩,被《蘇軾詩集》移用而一直未做清理。近年來讀者對這部分作品多有考證,其中以四川大學馬德富教授發表在《文學遺產》(二○○二年第五期)上的《蘇軾佚詩辨正》最具代表性。今請馬先生將原文進一步修訂增補為《蘇詩輯佚中的一些問題》,全文附於卷未,供讀者參考。
誠懇歡迎讀者對《蘇軾詩集》的底本問題、編校問題、標點問題、補遺問題等,提出批評指正,以便在不久的將來此書得以再版重印時,更加完美。
序言
蘇軾,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四川眉山人。生於宋仁宗景佑三年十二月(一0三七),死於宋徽宗建中靖國兀年七月。
蘇軾的曾祖、祖父都是布衣。他自稱是“寒族”《西樓帖·家亨》“世農”《東坡先生全集》卷六十七《題淵明詩》。他說過“有田不歸如江水”卷七《遊金山寺》他家鄉的田產大約不多。他小時住在眉山城裹,住過租賃的房子(東坡先生全等集七十三)大約也在鄉下住過(卷三十六《書晁說之考牧圖後》,他的家庭,大約屬於中小地主。父親蘇,雖說也是布衣,但從青年時代起,就發憤學習。
目錄
點校說明
蘇軾詩集總目
卷一 古今體詩四十首
郭綸
初發嘉州
犍為王氏書樓
遇宜賓見夷中亂山
夜泊牛口
牛口見月
戎州
舟中聽大人彈琴
泊南井口期任遵聖長官,到晚不及見
後來
遇安樂山,聞山上木葉有文如道士篆符
雲,此山乃張道陵所寓,二首
渝州寄王道矩
江上看山
涪州得山胡次子由韻
留題仙都觀
仙都山鹿
江上值雪,效歐陽體,限不以鹽玉鶴鷺絮
蝶飛舞之類為比,仍不使皓白潔素等
字,次子由韻
屈原塔
望夫台
竹枝歌並引
過木欐觀
八陣磧
諸葛鹽井
白帝廟
入峽
巫山
巫山廟上下敷十里,有烏鳶無數,取食於
行舟之上,舟人以神之故,亦不敢害
神女廟
過巴東縣不泊聞頗有萊公遺跡
昭君村
新灘
新灘阻風
黃牛廟
蝦蟆背
出峽
遊三遊洞
遊洞之日,有亭吏乞詩,既為留三絕句於洞之石壁,明日至峽州,吏又至,意若未足,乃復以此詩授之
寄題清溪寺
留題峽州甘泉寺
夷陵縣歐陽永叔至喜堂
卷二 古今體詩三十八首
息壤詩並敘
渚宮
荊州十首
荊門惠泉
次韻答荊門張都官維見和惠泉詩
涮陽早發
夜行觀星
漢水
裡陽古樂府三首野鷹來上堵吟襄陽樂
峴山
萬山
隆中
竹葉酒
鯿魚
食雉
新渠詩並敘
許州西湖
雙兔觀
穎大夫廟
阮籍嘯台
大雪獨留尉氏,有客人驛,呼輿飲,至醉
詰且客南去,竟不知其誰
朱亥墓
次韻水官詩並引
卷三 古今體詩四十八首
辛丑十一月十九日,既與子由別於鄭州
西門之外,馬上賦詩一篇寄之
和子由澠池懷舊
次韻劉京兆石林亭之作,石本唐苑中物,散流民間,劉購得之
鳳翔八觀並敘石鼓歌祖楚文王維吳道子晝
維摩像,唐楊惠之塑,在天柱寺柬湖真輿寺
李氏圜秦穆公墓
次韻子由除日見寄
新葺小園二首
壬寅二月,有詔令郡吏分往屬縣減決囚禁自十三日受命出府,至寶雞、虢、鄢、盤屋四縣既畢事,因朝謁太平宮,而
宿於南溪溪堂,迭並南山而西,至樓觀、大秦寺、延生觀、仙遊潭十九日乃歸,作詩五百言,以記凡所經歷者寄子由太白山下早行,至橫渠鎮,害崇壽院壁
留題廷生觀後山上小堂
留題仙遊潭中輿寺,寺東有玉女洞,洞南有馬融讀書石室,過潭而南,山石益奇,潭上有橋,畏其險,不敢渡
樓觀
郡塢乙
磻溪石
石鼻城一
次子由吱下詩並引北亭橫池短橋軒
宙曲橙池荷萊魚牡丹桃花李
杏梨棗櫻桃石榴樗槐檜松
柳
真輿寺閣禱雨
捷雲篇並引
讀開元天寶遣事三首
卷四 古今體詩四十六首
壬寅重九,不預會,獨遊普門寺僧閣,有懷子由
太白詞井敘
九月二十日微雪,懷子由弟二首
與李彭年同送崔岐歸二曲,馬上口占
病中聞子由得告不赴商州三首
病中,大雪數日,未嘗起,觀號令趙薦以詩相屬,戲用其韻答之
歲晚,相與饋問,為饋歲酒食相邀呼為別歲至除夜達旦不眠,為守歲蜀之風俗如是餘官於吱下,歲暮思歸而不可得,故為此三詩以寄子由饋歲
別歲守歲
和子由踏青
和子由蠶市
客位假寐
……
卷五 古今體詩四十八首
卷六 古今體詩五十六首
卷七 古今體詩四十五首
卷八 古今體詩六十八首
卷九 古今體詩六十一首
卷十 古今體詩五十二首
卷十一 古今體詩七十四首
卷十二 古今體詩四十二首
卷十三 古今體詩四十八首
卷十四 古今體詩六十五首
卷十五 古今體詩六十四首
卷十六 古今體詩六十一首
卷十七 古今體詩五十三首
卷十八 古今體詩四十八首
卷十九 古今體詩四十九首
卷二十 古今體詩五十七首
卷二十一 古今體詩八十六首
卷二十二 古今體詩四十一首
卷二十三 古今體詩四十四首
卷二十四 古今體詩六十首
卷二十五 古今體詩五十一首
卷二十六 古今體詩四十八首
卷二十七 古今體詩三十九首
卷二十八首 古今體詩四十五首
卷二十九首 古今體詩四十一首
卷三十 古今體詩六十三首
卷三十一 古今體詩四十四首
卷三十二 古今體詩六十二首
卷三十三 古今體詩六十一首
卷三十四 古今體詩六十七首
卷三十五 古今體詩五十首
卷三十六 古今體詩六十五首
卷三十七 古今體詩四十九首
卷三十八 古今體詩三十九首
卷三十九 古今體詩八十二首
卷四十首 古今體詩六十一首
卷四十一 古今體詩六十首
卷四十二 古今體詩三十六首
卷四十三 古今體詩四十八首
卷四十四 古今體詩三十五首
卷四十五首 古今體詩四十八首
卷四十六首 帖子詞口號六十五首
卷四十七首 補編古今詩六十七首
卷四十八首 補編古今體詩一百七十五首
卷四十九首 他集互見古今體詩四十七首
卷五十首 他集互見古今體詩五十二首
增補 輯佚詩二十九首
附錄一 銘傳
附錄二 序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