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主、道學與宋王朝
作 者:方誠峰 著
出 版 社:北京大學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4年08月01日
頁 數:304
裝 幀:平裝
ISBN:9787301354018
編輯推薦
優秀的歷史著作,與前作《北宋晚期的政治體制與政治文化》共同構成兩宋時代政治體制的宏觀思考。
內容簡介
本書從君主支配、道學的政治理論與實踐兩個議題入手,探討宋王朝形態的特徵。上篇先從史料中提煉了「樞機」與「委託」兩種中國古代君主支配的基本模式,進而用「雙重委託」概念為南宋晚期政治史提供了一個新的分析架構。下篇將道學政治理論分為「明明德」「新民」兩截,分別探討其對南宋政治實踐的影響。前者從理論上的要求變為君道的現實,配合了君主支配;後者以「絜矩之道」為核心,推動了道學家持續不斷的省賦卹民行動,改變了南宋軍事財政的形態。本書希望擺脫將古代王朝視為粗放版現代國家的成見,從歷史的邏輯掌握宋王朝的形態。
作者簡介
方誠峰
浙江淳安人,1999年至2009年就讀於北京大學歷史系,獲歷史學博士學位,現任教於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歷史系。主要研究方向為宋史,出版專書《北宋晚期的政治體制與政治文化》。
目錄
緒 論 / 1
上篇 君主支配
第一章 從唐宋「宰相概念」 論君主支配模式 / 17
一、 《通典》與《冊府元龜》論「 宰相」 / 17
二、 隋與唐前期的「 知政事官」 / 22
三、 中唐以來的「 內職」 與王朝結構變化 / 35
四、 本章結語:“ 委託制” 與“ 樞機制” / 50
第二章 南宋後期政治中的「 雙重委託」 / 53
一、 史彌遠時代的「 雙重委託」 / 55
二、 史嵩之的復刻 / 65
三、 史嵩之退場 / 81
四、 本章結語 / 86
第三章 後權相時代的困境 / 88
一、 二相制下的信任危機 / 88
二、 後權相時代的朝閫關係 / 104
三、 賈似道的特點 / 122
四、 本章結語 / 136
下篇 道學的政治理論與實踐
第一章 道學政治理論的兩截 / 141
一、 明明德與格物致知 / 142
二、 絜矩之道 / 149
三、 道學實踐的分化 / 155
四、 本章結語 / 169
第二章 宋理宗「 敬天」 / 171
一、 宋理宗御製《敬天圖》 / 172
二、 宋理宗的應天之「 實」 與反響 / 185
三、 本章結語 / 195
第三章 「 省賦卹民」 與「 剜肉補瘡」 / 197
一、 朱熹在南康軍的「 省賦卹民」 / 199
二、 陳宓在南康軍 / 211
三、 「 代輸」 的形式與實質 / 226
四、 本章結語 / 237
第四章 南宋末年的公田法與道學、道學家 / 243
一、 公田法的倡議者 / 244
二、 提領、督催與分司官 / 249
三、 六郡專官 / 257
四、 本章結語 / 262
全書結語 / 267
附錄 宋理宗端平恢復測驗 / 271
參考文獻 / 283
北宋晚期的政治體制與政治文化(第2版)/博雅史學論叢
作者:方誠峰
責備:張晗
ISBN號:9787301342565
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
版印次:2版 1次
開本:16開
裝幀:平裝
頁數:404
出版時間:2023-07
印刷時間:2023-07
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該領域研究人員
1 近年來宋史研究中不可多得的佳作,鄧廣銘學術獎賞基金獲獎作品。
2 提綱挈領,跳出黨爭、腐敗的解讀思路,重新整理北宋晚期政治史。
3 關注政治體制與文化,開拓理解王朝體制的新方式。
內容簡介
本書的研究對象為北宋哲宗、徽宗朝(1085—1125)的政治史。為避免將政治史簡化為政治鬥爭史,本書從政治體制與政治文化入手,重新整理了北宋晚期紛繁複雜的政治演變過程,進而試圖理解中國古代王朝政治的特質。首先,全書始終圍繞在宋代「士大夫政治」這一大主題,說明其多層次的理想在北宋後期政治實踐中逐漸異化的過程,而前人多所強調的黨爭、腐敗等北宋晚期的政治困境,就是這異化的副產品。其次,本書從技術與觀念的層面,說明了帝制政治在北宋晚期展現的彈性與多元性,而非某種固定的趨勢,這也是為了跳脫泛論君權強弱大小的思路,尋找理解王朝體制的新方式。除訂正初版疏誤、補充若干新論證,也新增一篇附錄,對近年來宋代政治史研究取徑進行了總結。
作者簡介
方誠峰,1999年至2009年就讀於北京大學歷史系,獲歷史學博士學位。現為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歷史學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宋史。
目錄
前言
第一章 元祐政治路線的確立
第一節 從元豐到元祐
一 熙豐臣僚
二 異議之人
三 高氏的立場
四 本節結語
第二節 司馬光的政治主張
一 君主作為政治秩序的核心與改變的起點
二 英宗朝的老、新問題
三 神宗朝的難題及應對:政體與得人
四 元祐更化與司馬光的設計
五 本節結語
第三節 垂簾體制的確立
一 從熙寧到元豐的中樞
二 元祐三省:同取旨、聚議與“三省事通為一處”
三 平章軍國重事、平章軍國事
四 垂簾儀制與垂簾體制
五 本節結語
第二章 元祐政治的展開與危機
第一節 元祐諸「黨爭」的再剖析
一 蘇遼與程頤
二 言事官之黨、韓維之黨
三 車蓋亭詩案
四 本節結語
第二節 紹述前夜
一 宰執的態度
二 高氏的部署
三 何人首倡導紹述
四 主流政治文化
五 本節結語
第三章 哲宗親政與政治文化的嬗變
第一節 哲宗趙煦的經驗及其意義
一 聖學:經筵之外
二 皇后:從孟氏到劉氏
三 疾病、子嗣與臣僚
四 本節結語
第二節 “文字”與新舊問題的“終結”
一 重修《神宗實錄》
二 編類章疏與看詳訴理文字
三 政治整頓與「士類」之變
四 本節結語
第四章 徽宗朝的權力結構
第一節 「公相」蔡京
一 「公相」的出現
二 「公相」蔡京與三省宰執
三 從聯金滅遼之議看蔡京與樞密院長貳
四 徽宗朝權力結構的調整
五 本節結語
第二節 禦筆、禦筆手詔及其政治意義
一 禦筆與內批
二 手詔
三 禦筆手詔
四 禦筆、禦筆手詔的政治意義
五 本節結語
第五章 徽宗朝的“應奉”
第一節 應奉的緣起與目的
一 徽宗朝應奉之起
二 政和以降的諸工程
三 “豐亨豫大”與“惟王不會”
四 本節結語
第二節 從應奉局到應奉司
一 應奉的兩個面向及其配合
二 應奉財政的獨立
三 本節結語
第六章 道教、禮樂、祥瑞與徽宗朝的政治文化
第一節 “道家者流”
一 崇觀諸方士
二 政宣道流與徽宗君臣
三 本節結語
第二節 禮樂與祥瑞體系
一 徽宗苑囿
二 禮樂之器
三 本節結語
全書結語
附錄一 關於曹氏、高氏反對新法幾條資料的辨析
附錄二 試析宋代政治史研究諸軌跡
參考文獻
第二版後記
精彩書摘
第二版後記
藉再版機會,筆者對本書作了一些修訂:首先,調整了一些行文,改正了一些魯魚亥豕之訥;其次,據後來目力所及的一些史料和論著對某些論述作了補充或修改;再一次,書末附《試析宋代政治史研究諸軌跡》一文,系本書初版後筆者對相關學術脈絡的思考。當然,本書的基本結構、結論並沒有改變。
本書自2015年出版以來,得到了許多師友的鼓勵與指正。所見有杭州宋史論壇(魏峰執筆)、白賢、趙耀文、吳錚強所作的評介;林鷂就司馬光思想、元祐初年政局等問題發表了商榷意見。此外,趙冬梅、朱義群、王化雨、張呈忠等學者對北宋晚期的政治問題還有進一步討論。筆者近年的主要精力不在北宋晚期,故不擬對具體問題再發表意見,讀者有興趣可以參看他們的著作。
本書使用「政治文化」「政治體制」兩個概念,其中前者不易界定,故頗啟人疑竇。這當然主要是筆者思考不成熟所致。若今日重新考慮“政治文化”,筆者或許會更強調《前言》所界定的一、二兩個層次,即政治理論與主張、政治理想與口號,它們顯然是比第三層次(政治情緒或取向)更可把握的主題。陳寅恪《朱延豐突厥通考序》中有一段名言:「考自古世局之轉移,往往起於前人一時學術趨向之細微。迨至後來,遂若驚雷破柱,怒濤振海之不可禦遏。 」此處的「學術」即思想、學說,它是改造世界的力量,故亦應是理解歷史上人物活動的鑰匙。筆者常想起電影《全面啟動》(Inception)──為了讓目標解散自己繼承而來的壟斷性企業,要的是在他腦海中植入一個想法。最終,他被植入了父親臨終前給他一個紙風車的記憶,這讓他認為,「父親的遺願是讓我成為自己,而不是為他而活」。我以為,「政治文化」研究試圖考察的,就是那些被「植入」政治行動者腦中的原則。當然這不易做到,眼前這本小書在這方面或許不算很成功。
本書在結論中否定宋代皇權有固定的趨勢,認為其是宋王朝政治體中最後的不確定項。所謂“不確定性”,指君主作為最高的(或許也是唯一的)政治支配者,超乎所有人為法則之上。宋代政治思想領域在探索「確定性」上取得了不少成果,但即使是看起來為所有人準備的天理、性命、成聖之道,在實踐中卻也是更使君主成為政治的根本出發點與準則——「本」與「極」。可以說,君主是王朝中唯一超越「必然性」的角色,也是政治變化的根源。正因如此,筆者似乎越來越能認可當年寫作時刻意避免的「專制皇權」這個標籤。 「專制」意味著集權,但更指主奴式的支配關係,故而表達了君主作為唯一的政治主人、「自由人」所帶來的莫大不確定性。
本書在成書及本次修訂過程中得到了很多幫助,難以一一羅列。必須要說的是,自從本科三年級(2002年)開始,我就在鄧小南老師的指導下學習宋史,所走過的每一步都凝聚著她的心血。相信所有鄧老師的學生都會同意這一點:她為學生所做的遠遠超出導師應盡的責任,也超越學術。就本書涉及的內容來說,鄧師對於北宋後期政治情勢、體制變遷以及政治史研究的方法,皆已有言簡意賅、深切著明的提煉,某種程度上本書只不過是不成功的祖述而已。本書再版時,正值鄧師榮休,這就算是微薄的獻禮了。
2023年6月5日於清華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