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人民郵電出版社
ISBN:9787115338761
版次:4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出版時間:2014-03 -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453
編輯推薦
房間的聲學特性確實能對你演奏或捕捉的聲音產生影響。 《音樂聲學與心理聲學》將提供必要的基礎知識,使你了解在現場演出或錄音過程中,音樂是如何在不同聲學環境中產生和傳播的,以及音樂是如何以不同的方式被演奏者和聽音者所感知。 Howard和Angus以簡單明了的方式帶你走過理論部分——錄音工程和音樂製作基礎、樂器聲學、音樂心理聲學,和實際應用部分——怎樣將理論應用於實踐,在實際空間產生具有專業水準的聲音或音質。書中提供了實例和可進行實際操作的聲音片段。
選新修訂版刪減了聲學在現代錄音產業的應用。隨書附帶的CD提供了聲音實例,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書中提及的許多概念。所提供的網頁上有聲音片段、問答題及答案、計算工具以及相關連結和資源。
從音樂的視角,幫助從事音樂技術工作的人們了解聲音,了解我們的聽覺如何聽到聲音,以及房間的聲學特性如何影響聲音的傳輸和錄音環境新增內容包括環繞聲標準、MP3/AAC編碼、聽力測試基本方法和“蚊子青少年威懾器” CD和提供支援的網頁通過音頻片段和錄製的聲音幫助理解相關概念
內容簡介
《音樂聲學與心理聲學(第4版)》在第1章介紹了聲波的基本物理性質,使讀者從物理學角度對聲音有一定的了解;在第2章介紹了聽覺特性,即心理聲學的基礎知識;第3章到第5章介紹音樂聲學,主要將樂器的發聲原理和音樂的聽覺心理學結合起來進行討論,在此基礎上使讀者對音樂有更深層次的理解,為從事音樂技術工作打下基礎;第6章主要介紹聲波在封閉空間即房間中的傳播特性,使讀者了解室內聲學特性和音質之間的密切關係,達到對室內音質進行控制的目的;第7章介紹了聲學和心理聲學結合的應用,內容包括聽音室設計、聽力測試、心理聲學實驗、濾波與均衡、擴音系統、降噪耳機、音頻編碼系統等。
《音樂聲學與心理聲學(第4版)》還附帶一張CD,包含79條聽音項目,目的是使讀者透過聽音更好地理解書中的相關內容。
《音樂聲學與心理聲學(第4版)》適合從事音響工程、音樂技術、音樂錄音、音樂製作的人員閱讀,透過閱讀可以提高專業理論水平,對實際工作有較大的促進作用,對從事相關教學與學習相關課程的院校師生來說,這是一本很好的參考書。
作者介紹
[英]David M.Howard Jamie A.S.Angus 著
DAVID M. HOWARD ─ 英國約克大學(University of York)電子系音樂技術專業教授。 David從事音樂科技的教學研究工作,主要研究音樂、語聲和歌聲的分析與合成。工作之餘,他在約克大教堂擔任副男高音,指揮兩個合唱團: 12人無伴奏合唱團(The Beningbrough Singers),每年在約克地區舉辦4-5場音樂會;Vale of York Voices,一支透過電子郵件召集的業餘合唱團,每月在約克大教堂唱晚禱歌。 JAMIE A. S. ANGUS ─ 英國索爾福德大學(University of Salford)計算、科學與工程學院聲頻技術專業教授。
她和其他人一起於1986年在約克大學創辦了英國*一個大學程度的音樂技術教程。她的教學和研究領域包括:室內聲學、語言聲學、擴散器設計、聲場模擬GPGPU以及音頻信號處理和編碼。
她發明了調製式吸音擴散結構,並於2004年獲得AES(Audio Engineering Society, USA)會員獎和IOA(Institute of Acoustics, UK)Peter Barnett紀念獎。她休閒時喜歡以打鼓、跳舞的形式放鬆自己。
目錄
第1章 聲音 1
1.1 壓力波和聲音的傳播 1
1.2 聲強、聲功率和聲壓級 17
1.3 聲波的疊加 22
1.4 平方反比定律 31
1.5 聲波的反射、干涉與繞射 36
1.6 時域和頻域 54
1.7 頻譜分析 59
參考文獻 67
第2章 聽覺特性 69
2.1 聽覺系統的構造 70
2.2 臨界頻帶 77
2.3 頻率和聲壓級可聽範圍 82
2.4 響度感覺 84
2.5 噪音引起的聽力損失 92
2.6 聽覺對聲源的定位能力 98
參考文獻 109
第3章 樂音與和聲的物理與生理基礎 111
3.1 樂音 111
3.2 音高感知理論 120
3.3 樂音的聽音 136
3.4 音律 144
參考文獻 150
第4章 樂器的聲學模型 151
4.1 樂器的「輸入—系統—輸出」模型 151
4.2 弦樂器 153
4.3 管樂器 165
4.4 打擊樂器 192
4.5 語聲和歌聲 199
參考文獻 212
第5章 音色感知與聽覺幻覺效應 217
5.1 什麼是音色 217
5.2 音色的聲學特性 219
5.3 音色的心理聲學 227
5.4 管風琴作為音色合成器 237
5.5 聽覺的「欺騙」效應 243
參考文獻 259
第6章 聽音的聲學環境 261
6.1 封閉空間的聲學特性 261
6.2 房間簡正模式與駐波 299
6.3 吸聲材料 315
6.4 擴散結構 320
6.5 隔聲 326
6.6 房間邊界對揚聲器輸出頻率特性的影響 331
6.7 箱體繞射效應的減少 333
參考文獻 337
延伸閱讀 338
第7章 聲學與心理聲學結合的應用 339
7.1 審聽室設計 340
7.2 純音與語音聽力測試法 355
7.3 心理聲學測驗 362
7.4 濾波與均衡 367
7.5 公共廣播系統 375
7.6 降噪耳機 388
7.7 「蚊子單元」與「青少年蜂響器」鈴聲 389
7.8 音訊編碼系統 391
7.9 本章總結 407
參考文獻 407
延伸閱讀 409
附錄1 傅立葉變換 411
A1.1 傅立葉定理 411
A1.2 傅立葉分析 413
A1.3 傅立葉級數的複數形式 413
A1.4 非週期訊號的頻率分析:傅立葉變換 414
A1.5 卷積定理 416
A1.6 傅立葉變換範例:單脈衝訊號 416
A1.7 離散傅立葉變換 418
附錄2 求解ERB等式 421
附錄3 頻率比與音分之間的換算 423
附錄4 混響時間公式的推導 425
附錄5 不同頻率與表面材料混響時間公式的推導 429
附錄6 揚聲器尺寸對指向性的影響 433
A6.1 點聲源陣列 433
A6.2 在擴散體設計的應用 438
A6.3 在揚聲器陣列的應用 438
A6.4 在恆指向性號筒的應用 440
A6.5 號筒口或陣列尺寸對聲束寬度的影響 443
參考文獻 444
延伸閱讀 445
附錄7 CD聽音專案一覽表 447
出版社: 人民郵電出版社
ISBN:9787115558398
版次:1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出版時間:2021-07-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49
編輯推薦
本書是關於雙耳聲和多聲道技術的指南,由紐約大學學者編著,集合了來自業界多名研究者、工程師的貢獻,由中國傳媒大學聽覺藝術博士、SMAART認證講師、中國錄音師協會演藝擴聲專業委員會副秘書長、音響設計師、調音師冀翔歷時數年翻譯,為音頻技術專業學生、研究者,三維錄音、虛擬現實和增強現實沉浸式體驗行業人士,電影、遊戲、音樂產業從業者等提供了大量有關空間音頻和多聲道音頻的前沿知識。
內容簡介
本書為雙耳聲和多聲道理論和應用提供了指南,集合了來自錄音工程師、學者和行業專家的成果,對與空間音頻相關的物理學和心理聲學理論及實際應用進行了深入的闡述。本書內容包括空間聲音的感知、三維聲道的歷史、立體聲、透過耳機獲得雙耳音頻、透過揚聲器重播雙耳音頻、環繞聲、高度聲道、基於物體的音頻、音場、波場合成以及多聲道技術的擴展應用。有助於空間音頻和多聲道音頻的發展、理論和實踐相關的知識對快速發展的三維聲錄音、增強現實和虛擬現實、遊戲和電影聲音、音樂製作和後期製作的研究和應用。
作者簡介
阿格妮絲卡.羅金絲卡(Agnieszka Roginska) 是一位音樂學副教授,同時也是紐約大學音樂科技專業的副主任。她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沉浸式音頻和三維音頻的分析、模擬和應用領域。
保羅.格盧索(Paul Geluso) 是紐約大學音樂科技專業的助理教授。他的工作主要集中在錄音及聲音重播的理論、實踐以及美學等方面
目錄
第 1章 空間聲音的感知
Elizabeth M. Wenzel 、Durand R. Begault 和Martine Godfroy-Cooper
1.1 聽覺生理學
1.2 人耳聲音定位
1.3 頭部相關傳遞函數與虛擬聲學
1.4 聲音定位的神經可塑性
1.5 距離與環境的情境感知
1.6 結論
1.7 參考文獻
第 2章 三維聲的歷史
Braxton Boren
2.1 引言
2.2 史前歷史
2.3 古代歷史
2.4 空間與復調
2.5 文藝復興時期的空間分離
2.6 原聲音樂中的空間創新
2.7 三維聲技術
2.8 技術與空間音樂
2.9 總結與對未來的思考
2.10 致謝
2.11 參考文獻
第3章 立體聲
Paul Geluso
3.1 立體聲系統
3.2 獲得立體聲聲像
3.3 立體聲增強
3.4 總結
3.5 參考文獻
第4章 透過耳機獲得雙耳音頻
Agnieszka Roginska
4.1 耳機重播
4.2 雙耳聲的獲取
4.3 頭部相關傳遞函數測量
4.4 雙耳聲合成
4.5 頭中定位
4.6 頭部相關傳遞函數技術
4.7 評估
4.8 雙耳聲重播方式
4.9 耳機均衡處理及校準
4.10 結論
4.11 參考文獻
附錄 近場
第5章 透過揚聲器重播雙耳音頻
Edgar Choueiri
5.1 引言
5.2 串擾抵消的基本問題
5.3 固定參量正規化處理
5.4 頻率相關正規化處理
5.5 分析型BACCH濾波器
5.6 個性化BACCH濾波器
5.7 總結
5.8 參考文獻
附錄A 串擾抵消濾波器的推導
附錄B 數值驗證
第6章 環繞聲
Francis Rumsey
6.1 環繞聲的發展
6.2 環繞聲格式
6.3 環繞聲交付及編碼
6.4 環繞聲監聽
6.5 環繞聲錄音技術
6.6 環繞聲品質的預測模型
6.7 參考文獻
第7章 高度聲道
Sungyoung Kim
7.1 背景
7.2 高度聲道感知的基本心理聲學
7.3 包含高度聲道的多聲道重播系統
7.4 使用高度聲道進行錄音
7.5 結論
7.6 參考文獻
第8章 基於對象的音頻
Nicolas Tsingos
8.1 引言
8.2 空間重現與音訊物件渲染
8.3 元資料與基於物件的應用
8.4 基於物件內容的管理複雜性
8.5 音訊物件編碼
8.6 捕捉音訊對象
8.7 基於物件音訊呈現的權衡與折中
8.8 基於物件音訊的響度預估與控制
8.9 基於物件節目的交換與交付
8.10 結論
8.11 致謝
8.12 參考文獻
第9章 音場
Rozenn Nicol
9.1 引言
9.2 聲場方式的發展史
9.3 高階Ambisonics(HOA)
9.4 聲場合成
9.5 聲場格式
9.6 結論
9.7 參考文獻
附錄A 與音場技術相關的數學與物理
附錄B W,X,Y,Z的數學推導
附錄C 揚聲器數量
第 10章 波場合成
Thomas Sporer 、Karlheinz Brandenburg、Sandra Brix 與Christoph Sladeczek
10.1 動機與歷史
10.2 聲音物件與房間的分離
10.3 WFS重播:挑戰與解決方案
10.4 透過WFS重播高度資訊
10.5 音頻元資料與WFS
10.6 基於WFS與混合機制的應用
10.7 WFS與基於物件聲音的製作
10.8 參考文獻
第 11章 多聲道技術的擴展應用
Brett Leonard
11.1 聲源定位與展開
11.2 對已有內容進行沉浸式改造
11.3 對電影和遊戲混音的考量
11.4 包圍感
11.5 對於沉浸式混音的深思
11.6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