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色 敦煌裡的色彩美學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團
ISBN:9787521747904
版次:1
包裝:精裝
開本:16開
出版時間:2022-12-01
用紙:特種紙
頁數:284
編輯推薦
1 用敦煌色解讀敦煌究竟美在何處,解讀敦煌迥異藝術生命力的來源。暗紅、灰青的底色堆疊閃亮的金青,玉白的色彩浮現於土紅的泥板,紅與黑,白與綠,勾畫出紺發翠眉的菩薩、高綠下贗的山水。有限的色系經由同色與異色的組合,或對比、或調和,最終形成無數種敦煌色彩的範式,於今日為我們帶來美學與心靈的震撼。敦煌,本是由色彩構成的奇蹟;敦煌色,正是解讀敦煌藝術的秘鑰。
2 透過敦煌色,復現時代的美學。敦煌色被時代賦予不同的面目,北魏濃鬱、隋唐明艷、五代鮮麗、元代儉淡,色彩變遷的誘因從不只是單一的藝術美學。西魏時期群青、石綠、大紅鋪色明亮,是與西域傳來的繪畫技藝碰撞出的瀟灑風情;唐代因武周治國等緣故,盛行經變畫,以寄託佛國天堂的歡樂,多用紅、黃配以金箔,顯得金碧輝煌,或許從中追憶曾經的長安。
3 透過敦煌色,我們得以解讀千百前活躍在敦煌的生民的思想、見聞與行事。敦煌色記錄了妝飾朱唇的供養人、妙筆設色的畫匠、貿易顏料的行商與牧人;高位者與小民、中原與異域、文明與戰亂,在敦煌聚散離合,變成第275窟北涼人祈求安寧與解脫的沉厚甲石紅佛龕,盛大
4 透過敦煌色,我們看到中國美術的源流。回歸東方美學,敦煌藝術是中國美術的重要源流,壁畫裡隱藏著中國古代藝術的深層結構。我們所熟悉的青綠山水這樣的美術意象,本與敦煌壁畫同源;後世文人水墨畫與精巧的花鳥圖,敦煌畫工所形成的淳樸而渾厚的畫風,才是中國藝術的源頭。
5 透過敦煌色,我們傳承東方美學。若將中國傳統色比喻為一斛寶珠,敦煌色便是其中最含蘊寶光的一枚。雖然消逝是敦煌藝術無法背離的命運;但敦煌色彩構建的中國美學觀念的一支,必然成為我們觀想的永恆對象。藉由色彩,我們步入千載敦煌與古典中國的美學歷程。
6 提煉“敦煌色譜”,為現代中國人用色提供範式。 72例敦煌傳統色搭配範式,每種色彩附有CMYK與RGB色值,按照時代順序編制,直觀展現不同時代的敦煌色彩變遷,不僅能感受敦煌色彩再度煥發的活力,也能於今時為今人所應用——美妝靈感、服裝配飾、廣告設計、家裝參考、審美教育……回望。
7 典藏裝幀,國潮設計,收藏禮贈兩相宜。函套採用特種燙透紙,模擬洞窟風蝕塵剝的肌理質感。鏤空函套,精細模切下洞窟般的圖形,配合考究的刷邊圖案與封面設計,從外封的洞窟望見悲憫的美人菩薩與端莊的千佛,給人以步入敦煌洞窟般的極具儀式感的閱讀體驗。
內容簡介
108幅敦煌壁畫彩繪摹繪,37座洞窟,12段歷史與藝術的時空交集
72例敦煌色搭配範式,以永恆的中國傳統色彩,呈現千載敦煌與古典中國的美學歷程
提起敦煌,唇齒間就自然碰撞出飛天與藻井、捲草與神鹿。作為美的極致,或許我們從未掌握解讀敦煌的秘鑰。
敦煌,本是由色彩構成的奇蹟。暗紅、灰青的底色堆疊閃亮的金青,玉白的色彩浮現於土紅的泥板,紅與黑,白與綠,勾畫出紺發翠眉的菩薩、高綠下贗的山水。有限的色系經由同色與異色的組合,或對比、或調和,最終形成無數種敦煌色彩的搭配範式。它們繪製出交纏千年的天人與花雨、黃沙淹沒的傳說與史蹟,於今日帶給我們美學與心靈的震撼。
穿過時間的軸線,敦煌色彩被時代賦予不同的面目,西魏時期群青、石綠、大紅鋪色明亮,是與西域繪畫碰撞出的瀟灑風情;將視點縮小至活躍在敦煌的生民,敦煌色記錄了妝飾朱唇的供養人、妙筆設色的畫匠、貿易顏料的行匠、貿易顏料的行匠與牧人。高位者與平民、中原與異域、文明與戰亂,在敦煌聚散離合,變成第275窟北涼人祈求安寧與解脫的沉厚赭石紅佛龕,變成第156窟歸義軍節度使盛大出行時所穿海藍甲衫。
回歸東方美學,敦煌色是中國美術的重要源流,敦煌藝術隱藏著中國古代藝術的深層結構。我們所熟悉的青綠山水這樣的美術意象,本與敦煌壁畫同源;後世文人水墨畫與精巧的花鳥圖並不是中國美術的唯一,敦煌畫工所形成的淳樸而渾厚的畫風,才是中國藝術的源頭。
若將中國傳統色比喻為一斛寶珠,敦煌色便是其中最含蘊寶光的一枚。雖然消逝是敦煌洞窟的最終命運;但敦煌色彩構建的中國美學觀念的一支,必然成為我們觀想的永恆對象。藉由色彩,我們步入千載敦煌與古典中國的美學歷程。
目錄
序 色與空的美學
如是我見
如是我聞
附錄一:敦煌主要的礦物顏料說明
附錄二:參考文獻
附錄三:敦煌色譜
附錄四:敦煌莫高窟與安西榆林窟顏料樣本總表
中國傳統色 國色山河
郭浩 著
出 版 社:中信出版社
頁 數:316
開本:16k
出版日期:2022年06月01日
裝 幀:精裝
ISBN:9787521741339
編輯推薦
1.《中國傳統色:國色山河》精裝典藏版,以色彩重新認識中國。浸潤流淌在中華大地其上與中華文明之中的傳統色,或許是我們再發現中國之美的嶄新路徑。青藏高原上厚重的土地顏色可以稱為流黃、赭羅,前者是傳統五間色之一,後者作為顏料色,在《山海經》中早有提及;塔什庫爾幹的凜冽天色是深沉凝煉的凝夜紫,浙江舟山的海上霞光則是輕盈波霞的海霞-「海澗河」。
2.收錄100幅拍攝自中國各地的高清影像,山川風光與傳統顏色一一對應,直觀感受到中華大地的廣博空間,以及其間豐富的色彩所帶來的震撼與驚艷。影像跨越東西南北,將極雅緻與極壯闊、日常生活與絕境冒險、文明造物與自然偉力一一囊括——洛陽的歐碧色牡丹,烏鎮的藍染布坊,故宮的牙緋宮牆,國家博物館的秘色瓷器,西藏高原的芸黃草甸,喀什的柔藍湖水,東海海水的萬翠
3.典雅裝幀,精美函套搭配書匣式方脊精裝圖書,可180度平攤內殼,營造滿滿國潮設計感,典藏禮贈兩相宜。
內容簡介
《中國傳統色:國色山河》精裝典藏版,以國色映現山河,以山河承載國色,以色彩重新認識中國。
流黃、赭羅-厚重的土地顏色在林芝的米拉山口、阿里的札日南木錯浮現,葫蘆島、舟山、塔什庫爾幹的天空折射出黃丹、海天霞與凝夜紫;草原上牛群的褐色皮毛雅稱縊韨,麗江的果樹枝頭結出檎丹色的蘋果;故宮金瓦紅牆另作黃河琉璃與牙緋,曾青、群青在莫高窟的壁畫上歷千年而不朽
從極西至極東,從極雅緻至極壯闊,從日常生活到絕境冒險,從文明造物到自然偉力,浸潤流淌在中華大地其上與中華文明之中的傳統色,或許是我們再發現中國之美的嶄新路徑——國色亦是山河。
目錄
黃白遊 八
第二 松花 一〇
第三 天縹 一二
第四 縹葉 一六
第五 流黃 一八
第六 海天霞 二二
第七 纁黃 二六
第八 玄天 三〇
第九 黃河琉璃 三二
第十 庫金 三四
第十一 缊韨 三六
第十二 歐碧 四〇
第十三 順聖 四二
第十四 牙緋 四四
第十五 梔子 四八
第十六 黃不老 五〇
第十七 柘黃 五二
第十八 菘藍 五六
第十九 紺蝶 六〇
第二十 紫磨金 六二
第二十一 赭羅 六四
第二十二 黃丹 六八
第二十三 青雘 七二
第二十四 青緺 七四
第二十五 齊紫 七六
第二十六 凝夜紫 七八
第二十七 三公子 八二
第二十八 魏紅 八六
第二十九 螺子黛 八八
第三十 朱顏酡 九〇
第三十一 檎丹 九四
第三十二 丹罽 九八
第三十三 官綠 一〇〇
第三十四 嫩鵝黃 一〇二
第三十五 鞠衣 一〇四
第三十六 鬱金裙 一〇八
第三十七 瓷秘 一一〇
第三十八 芸黃 一一二
第三十九 雌黃 一一六
第四十 曾青 一一八
第四十一 璆琳 一二〇
第四十二 朱湛 一二四
第四十三 大繎 一二六
第四十四 椒房 一二〇
第四十五 二目魚 一二二
第四十六 木蘭 一三四
第四十七 柔藍 一三六
第四十八 帝釋青 一四〇
第四十九 吉金 一四四
第五十 竊藍 一四六
第五十一 群青 一四八
第五十二 太師青 一五二
第五十三 麴塵 一五四
第五十四 綠沈 一五八
第五十五 退紅 一六〇
第五十六 櫻花 一六四
第五十七 木槿 一六六
第五十八 西子 一六八
第五十九 天水碧 一七二
第六十 秋香 一七六
第六十一 綠雲 一七八
第六十二 藕絲秋半 一八〇
第六十三 蒸栗 一八四
第六十四 淺雲 一八六
第六十五 翠濤 一九〇
第六十六 東方既白 一九四
第六十七 弗肯紅 一九八
第六十八 繭色 二〇二
第六十九 密陀僧 二〇六
第七十 銀朱 二〇八
第七十一 胭脂蟲 二一〇
第七十二 爵頭 二一二
第七十三 十樣錦 二一四
第七十四 蜜合 二一六
第七十五 紫花布 二一八
第七十六 半見 二二二
第七十七 絹紈 二二六
第七十八 石綠 二三〇
第七十九 伽羅 二三二
第八十 蘇方 二三四
第八十一 福色 二三六
第八十二 胭脂水 二三八
第八十三 月白 二四〇
第八十四 駝褐 二四四
第八十五 鞓紅 二四八
第八十六 米湯嬌 二五二
第八十七 絢 二五四
第八十八 暮山紫 二五八
第八十九 紫苑 二六二
第九十 銀紅 二六四
第九十一 紫礦 二六八
第九十二 霽紅 二七〇
第九十三 京元 二七二
第九十四 棗褐 二七四
第九十五 育陽染 二七六
第九十六 松石 二七八
第九十七 祖母綠 二八〇
第九十八 菡萏 二八二
第九十九 杏黃 二八六
百 明黃 二八八